新质生产力系列评论之十一丨新时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重逻辑

新质生产力系列评论之十一丨新时代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重逻辑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从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到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作出系统性阐述;再到2024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首项任务。新质生产力的出现和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是相对于传统生产力而言的,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

一、科学把握经济工作规律性认识的理论逻辑

新质生产力理论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时代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生产力理论的发展是在生产力革新中不断深化的。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魁奈最早提出“生产力”概念,认为只有通过农业生产才能实现经济增长。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提出了不同国家生产力的差异取决于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情况。马克思在此基础上将生产力发展与科学技术联系起来,提出了“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明确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1988年,邓小平立足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实际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观点。新时代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高质量发展也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习近平总书记首创性地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是新质生产力区别于土地生产力、劳动生产力等生产力样态的显著标志,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作为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着新旧社会的更替代谢,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同样,此前长期形成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已不可持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成为紧迫课题。到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是离不开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等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上,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解构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实践要求,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三者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作用又相互促进;并多次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把这三者更好结合起来。

XxjpsgC007392_20240413_PEPFN0A001

辽宁冷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在会议室交流。新华社照片,沈阳,2024年4月13日

二、科技引领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历史逻辑

新质生产力是传统生产力的跃迁和升级,是生产关系变革的决定性因素。18世纪60年代,力学和热力学发展推动了蒸汽机的发明及应用,催生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具,纺织、冶金、铁路、航运等新兴行业得到快速发展。英国、法国、美国等在技术革新中完成了资本积累,奠定了坚实的物质生产基础。19世纪中期,以电力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使电力工业、化学工业、石油工业和汽车工业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变压器、电线电缆、电器、绝缘材料等横空出世。欧美等资本主义国家抓住生产力发展机遇,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资本主义的世界政治经济体系。20世纪40年代以来,原子物理、空间科学和分子生物等方面的突破引发了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遗传工程等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新兴产业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航空航天技术等领域。各发达国家通过专利垄断、技术垄断掌握核心科技,保障了国际话语权的主导地位。

当前,新兴产业涉及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谁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运用新科技抢占发展先机,大幅度提升战斗力和生产力的现代化水平,谁就能在未来战争中占据主动地位、在国际力量对比中赢得优势,这从根本上关系着国家发展大局和民族复兴全局。近年来,美国相继发布《提升美国制造业竞争力和生产力》报告、《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并在2023年开始实施“区域技术和创新中心计划”,旨在抓紧先进制造业链条的科研开发、团队技术等关键环节,推进半导体、矿产、能源、医疗和量子计算等领域的革新发展。德国在2010年推出《德国2020高科技战略》,“工业4.0”战略随之而来,在2019年又发布了《国家工业战略2030》,着力在产业结构升级、重点工业领域发展等方面推进价值链上游研发和产业链数字化转型。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从新能源汽车到航空航天,从计算机到5G,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伴随着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展,以创新驱动的新型工业化正不断激活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XxjpsgC007411_20240414_PEPFN0A001

攀钢钒能源集控中心,工作人员通过智能管控系统对攀钢钒公司的水、电、风、气(汽)等能源介质进行集中监控、操作、调度和管控。新华社照片,攀枝花(四川),2024年4月14日

三、新时代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高质量发展呼唤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对科学技术的创新发明和实践应用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人才教育层面看,掌握着前沿科技的高素质战略人才是创新创造新型生产工具、推动科技创造取得重大突破的决定性力量,以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等为代表的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是各学段教育培养的重要方向。从技术革新层面看,新型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是孕育新质生产力的关键环节,虚拟现实技术大幅度拓宽了生产革新平台,工业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促使制造流程更加智能化、规模化。

以创新驱动构建高水平、高质量产业链条。生产力革新主要表现在产业的迭代升级,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就是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表现形式。近年来,我国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产性服务业为代表的新服务以及以全球化和数字化为代表的新业态正蓬勃发展。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944.3万辆,比2022年增长30.3%;太阳能电池(光伏电池)产量达5.4亿千瓦,增长54.0%;服务机器人产量783.3万套,增长23.3%;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7%,高技术产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0.3%。伴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产业在发展中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培育壮大,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加快完善。也正是立足于新质生产力产业链条的优化提升,国民经济双循环格局逐步畅通,新型工业化、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数字中国等战略任务正在稳步推进。

总之,新质生产力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工业、农业、服务业、国防等领域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一定是包含了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现代化产业体系作支撑,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就会缺乏方向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就会丧失协调性。同样,伴随着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城乡结构的进一步优化,正确处理好公平与效率、速度与效益、供给与需求、投资与消费等重要关系问题,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作者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

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QQ交群:1053867568。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