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要向“新”而行、以“质”致远

产业发展要向“新”而行、以“质”致远

XxjpsgC007182_20240520_PEPFN0A001

5月19日,工人在位于广东珠海的纬景储能珠海“超G工厂”工作。该项目是先进液流储能电池及系统的智能制造中心。新华社记者 李任滋 摄

全国每3台工业机器人、每4辆新能源汽车就有一台(辆)是“广东造”,全国30%以上的无人机企业聚集在广州、深圳、珠海等地,全国每6部智能手机就有1部产自东莞……制造业当家的广东,在去年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要“再造一个新广东”。如今岭南大地上新质生产力勃发,“广东制造”向“新”而行,一个靠创新进、靠创新强的新广东跃然眼前。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更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夯实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就必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广东作为我国经济第一大省及经济发展的前沿阵地,如今,面对全球产业的激烈竞争,拼土地、拼价格、拼劳动力的传统模式已难以为继,而是要率先全力答好“新”考卷,着力做好“质”文章,努力实现新“粤”升。

抓住新机遇,抢占“黄金赛道”。面对发展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广东除了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外,还以新型储能、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产业为抓手,实现全速换道超车。如位于广州市白云区的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正在围绕大容量、高安全、长寿命、高效率的规模化储能技术和装备,聚焦电化学储能、机械储能、超导储能、热储能、氢储能等五大领域以及全过程安全、能量精准管控、创新智慧调控等三个规模化支撑技术,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移扩散和首次商业化应用。目前,储能中心牵头成立的广东省新型储能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已覆盖本领域超 85%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超80%的上下游企业。这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也是广东竞跑新型储能新赛道,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的底气之一。

向“新”而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近年来,广东加速向“新”而行,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展现“新新”向荣景象。如中科宇航坚持创新策略,打通了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和产业资本化的路径。企业所在的南沙区已出台商业航天产业专项扶持政策“探天九条”,深入布局火箭、卫星和应用上下游全产业链,努力打造大湾区商业航天产业高地。无独有偶,我国小家电产业的龙头企业——广东新宝电器,更是坚持“无创新、不立项”。目前该公司有2000多个产品型号,平均每年会有新创意产品700个左右,同时淘汰700个左右旧产品。也正是坚持向“新”而行,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跑出广东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乘“实”而上,持续赋能以“质”致远。从大国到强国,实体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实践证明,只有顺应全球产业发展和变革大趋势,统筹谋划、综合施策,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才能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跃升。面对新形势新挑战,广东始终把产业实体发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更加有力举措和务实行动扎实推进稳增长、转方式、增动能、化风险,持续赋能以“质”致远,让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坚实、底气更充足、动力更强劲。如惠州华星光电显示有限公司,在地方政策红利的支持下,经过多年转型升级和全产业链布局,如今已发展成为国内唯一一家建立从显示材料、显示器件、显示模组到品牌整机再到用户和内容运营的垂直一体化产业链的厂家,并构建了新的核心竞争力。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再创新优势的根本出路和光明之路,也是各地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的根本保证。期待各地能总结借鉴广东靠创新进、靠创新强、靠创新胜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在应对挑战、攻坚克难中锐意探索新路径,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激发新动能,助力中国经济号巨轮继续稳立潮头,行稳致远。(来源:宣讲家网)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