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的风险点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要统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同时,全球经济环境充满不确定性挑战,需要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风险点做出深入分析。
(一)房地产风险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2023年房地产行业复苏整体偏弱,销售端无明显复苏迹象,房价持续承压,房企到位资金情况依旧严峻,土地成交市场表现低迷,房屋新开工面积跌幅扩大,房地产投资下行趋势未改。另外,就业形势严峻叠加地产下行致使居民收入恶化,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放缓或带来居民偿债风险,进而风险传染至银行金融体系。因此,中国房地产市场下行牵连实体产业、抑制居民消费,与此同时,房企违约风险加大,居民杠杆率居高不下或将传导至金融机构。随着房地产市场关系的变化,稳地产调控的深入,预计房地产市场复苏节奏将较大程度地影响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尽管地方政府显性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已逼近警戒线。根据财政部披露的数据,受疫情冲击影响,2020年末,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已经增加到近2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率逼近100%的警戒线。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在2021年末已高至30.47万亿元,其中,地方政府专项债务余额16.70万亿元,按照专项债券剩余平均期限9.0年测算,年均到期还本规模1.86万亿元,尽管按照2021年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9.47万亿元测算,专项债务到期还本保障倍数为5.11,但考虑到地方政府性基金预算收入主要来自土地出让金,而2022—2023年地方卖地收入大幅下滑,地方政府债务率很有可能接近警戒线,较高的债务率势必带来巨额的还本付息压力。另外,2024年稳增长的压力依然较大,预计地方政府债务率很难出现明显改善。
(三)国际地缘政治风险
2023年以来,地缘政治风险事件频发,俄乌冲突尚未结束,巴以冲突又不断升级,地缘政治风险仍有上行趋势。2024年,在地缘政治冲突持续、全球经济增速放缓、通胀高企的背景下,出现全球经济危机的概率进一步增强。2023年大多数发达国家可能已经完成了加息,但可能在2024年下半年才会迎来降息,同时,因地缘政治因素导致能源成本持续攀高,欧洲经济衰退的压力加剧,这些主要经济伙伴的经济面临衰退风险以及主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将恶化中国面临的外部需求环境,进而重点影响中国经济的整体表现。
四、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建议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1.经济增长:预计为5.0%左右
2022年受疫情影响,GDP增速为3.0%位于历史低位,对2023年形成了低基数效应。2023年居民生产生活趋于正常化,经济逐渐复苏,对2024年不存在低基数效应。宏观经济方面,房地产市场产能去化将继续抑制2024年经济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高技术产业正在高速成长,有望继续推动经济增长。结合中国“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增长目标“保持在合理区间”,以及2035远景目标——“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预计2024年经济增长目标为5.0%左右。
2.价格:预计政府CPI同比增速目标在3.0%左右或以下
从外部看,国际能源品价格下行有助于减轻输入性通胀压力。从内部看,短期内需恢复压力仍存。从食品项看,生猪产能仍高,但在政策干预下,预计2024年猪价或先低后高,这对食品通胀仍有一定支撑,但口粮对外依存低、外需恢复、汇率企稳,特别是居民收入和消费仍偏低迷背景下,核心通胀持续较弱(表现为房租价格的下行),核心CPI或仍温和,而鲜菜、鲜果受季节性因素影响较大;从非食品项看,工业消费品方面,既受上游工业价格传导,也与中下游终端需求有关,但现阶段主要受需求端约束,预计随着成本压力进一步趋缓、下游需求温和恢复,工业消费品价格或温和增长;服务业价格方面,主要取决于需求恢复情况,预计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恢复,服务业价格将整体上升。总体而言,在低基数以及经济回暖叠加猪价整体抬高的影响下,预计2024年政策CPI同比增速目标在3.0%左右或以下。
3.就业:整体就业压力有所降低
展望2024年,在稳增长政策的发力下,工业企业利润有望加快修复,企业盈利改善有助于吸纳更多的劳动力,消费市场回暖有助于服务行业吸纳大量劳动力,整体就业压力有所降低。然而,一方面,2024年高校毕业人数将创新高,青年就业压力日益突显,就业市场结构性错配使得劳动力数量较少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并存。另一方面,作为经济压舱石的房地产行业复苏整体偏弱,短期内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有限,甚至会加剧就业压力。综合宏观经济恢复态势以及国内劳动力市场供需形势,2024年的新增就业人口目标可能仍为120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政策目标或在5.5%左右,与2023年持平。
(二)政策组合和具体政策
相对于西方目前主流的仅包括需求管理的宏观调控政策体系而言,包括市场环境管理、供给管理、需求管理三大类政策的中国宏观调控体系更为完整,能够形成丰富多变的政策组合,从而实现宏观经济中宏观调控目标多元化。
2024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将处于供给和需求双恢复态势,但经济的自然增速仍将低于潜在增速,也将低于政府的目标增速。鉴于此,中国应该采取需求、供给双扩张的政策,并着力推进市场化改革,改善市场环境。
1.扩张性需求管理政策
本文认为,需求扩张以货币政策为主,应在“稳”字当头的前提下加大实施力度,保证精准有效。财政政策主要以提质增效为核心,注重风险可控和可持续。
第一,扩大消费需求。首先要继续稳定收入预期,尤其是稳定财产性收入。2023年,人民币汇率大幅下滑,以人民币计价资产出现缩水,同时,财产净收入增速放缓,加剧了居民对收入的担忧,抑制消费。其次,提升消费升级。进一步推动汽车消费、智能家居消费、适老养老消费。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推动汽车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加强停车场、充电桩、换电站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智能家装消费。此外,完善保障体系建设。经济恢复不及预期,居民收入增速依然显著低于疫情前水平,抑制了居民消费。改善社会保障体系,减轻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才能促进消费。
第二,稳定投资。首先,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支持重点领域的投资建设。适当加量政策性银行信贷、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能源、交通、水利、物流、生态环保、社会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重点领域补短板力度。其次,加大制造业投资支持力度。一方面,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关于科技创新的税前扣除力度,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另一方面,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创新完善制造业企业股权、债券融资工具,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其三,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减轻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负担,降低民营企业融资门槛。提供稳定的营商环境,保持政策连贯性,清晰政策调整的方向和目标。继续减税降负,降低民营企业的负担。减少审批流程,电子化网络办公,降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行政门槛。
第三,稳出口。近年来,出口占中国GDP的比例在20%左右。2023年出口的下滑也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稳出口是目前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第四,促进生育。针对总人口减少、生育意愿下滑的现状,需要:首先,加大财政补贴,为了鼓励生育,政府可以制定差别化政策为不同收入的家庭提供生育补贴、育儿假补贴、儿童抚养补贴等,降低生育、养育成本。其次,完善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提高子女教育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金额、将儿童医疗费用全额纳入专项附加扣除范围。另一方面,为促进女性就业公平,可以给予雇佣企业一定的财税支持。其三,推动实施家庭友好型政策。政府重视学前教育阶段托育服务体系的建立,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尤其是要积极推动0-3岁婴幼儿托育服务的发展,为双职工家庭解决儿童照顾难题。
第五,以改善民生为导向进行财政扩张。从需求端而言,需要准确辨认老百姓真正需要满足的需求,如最迫切的民生问题、改善性需求以及贫困地区和低收入人群的需求。当下通胀水平保持低位使得货币政策具有较大施策空间。应该以改善民生为导向进行财政扩张,通过改善就业状况,提高居民收入,让居民更多分享发展成果,稳定预期,创造消费场景,推动扩大内需,让居民消费来引导资源配置。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