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成林萍:走好党的群众路线 践行党的初心使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2)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演进

党的群众路线从初步确立到日益完善,贯穿我们党从幼稚到成熟、从弱小到强大的百余年发展历程,党的群众路线深刻诠释了党的宗旨。

(一)群众路线的确立

1.组织一个大的“群众党”

五四运动后期,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从五四运动特别是十月革命的胜利中,见证了以往不被重视的人民群众所蕴藏的力量,开始把目光投向处于社会底层的劳工、劳农阶级。这一时期,“劳工神圣”这一口号见诸很多报刊。

党的二大通过的《关于共产党的组织章程决议案》指出,“我们便要‘到群众中去’,要组成一个大的群众党”;“党的一切运动都必须深入到广大的群众里面去”。1929年9月,周恩来同志主持起草的《中共中央发出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即九月来信),专门论述了红军与群众的关系问题,指出“关于筹款工作,亦要经过群众路线,不要由红军单独去干”;“没收地主豪绅财产是红军给养的主要来源,但一定要经过群众路线”。这是第一次比较明确地提出“群众路线”的概念。早期群众路线的思想更多的是作为一种领导方法和工作方式。

2.苏维埃是工农的政府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毛泽东同志担任主席,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工农大众当家作主的中央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工人、农民、红色战士及一切劳苦大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在选举时给予无产阶级以特别的权利,增多无产阶级代表的比例名额”。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劳苦大众建设全国性政权的有益尝试。

3.让人民来监督政府

延安和陕甘宁边区,从1936年到1948年是党中央所在地,也是全国抗日根据地的总后方。它以民主平等、政治清明被誉为圣地,是中国抗战时期团结进步的一面旗帜。陕甘宁边区政府通过实行民主选举,建立民主政权,使人民群众有了参政议政的民主权利。

1944年3月,全民族抗战进入后期,胜利的大势已趋明朗。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后,在延安的毛泽东同志赞赏郭文说,全党同志对于我党的几次骄傲引发的错误,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同年11月,毛泽东同志再给郭沫若写信:你的《甲申三百年祭》,我们把它当作整风文件看待。小胜即骄傲,大胜更骄傲,一次又一次吃亏,如何避免此种毛病,实在值得注意。你看到了什么缺点错误,希望随时示知。

1945年7月,国民参政员黄炎培等6位先生访问延安。在5天考察期间,中共领导与黄炎培一行举行了3次会谈。毛泽东同志问黄炎培,对延安的感想如何?黄炎培说,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希望中共找出一条新路,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同志稍做思考后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次著名对谈,史称“窑洞对”。

4.迎接新的“赶考”

1948年5月,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攻的隆隆炮声中,毛泽东同志、周恩来同志、任弼时同志率领中央机关移驻西柏坡,西柏坡成为中共中央领导中国革命胜利进展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西柏坡也被习近平总书记称之为“这里是立规矩的地方”。

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巩固这个胜利,则是需要很久的时间和要花费很大的气力的事情”。“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毛泽东同志告诫全党,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将成为对于无产阶级的主要危险,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毛泽东同志为防止个人崇拜,还要求做到,“不作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和马、恩、列、斯并列”。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同志和周恩来同志乘汽车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出发时对周恩来同志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同志笑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同志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绝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这段对话,被人们誉为“赶考对”。

(二)群众路线的丰富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党执政后面临的新情况给群众路线思想的具体实践提出了新的要求。

1.人民群众是民主政治发展的主体力量

群众路线与民主政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政治范畴,两者的一致性在于,都把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政治活动的出发点,人民群众是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主体力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正是抓住放手发动群众这一条,动员起全国的老百姓,依靠人民战争,最后取得了胜利。因此,能否充分调动起广大民众参与民主政治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事业,就显得至关重要。

2.人民参加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

1954年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由毛泽东同志主持的中央宪法起草小组,在杭州西湖草拟了宪法初稿。这个稿子经北京五百多名高级干部和全国八千多人讨论,易稿二十来次形成了宪法草案。宪法草案的全民讨论进行了3个月,共征得意见118万条,最后用无记名方式投票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毛泽东同志要求,“用宪法这样一个根本大法的形式,把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固定下来”,让能听的人听得懂,能看的人看得懂。让老百姓都能理解宪法。

3.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腐败,加强民主监督

毛泽东同志对于清除中国共产党内的腐败现象,表现出了巨大的决心与魄力,特别重视和强调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发扬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雷厉风行地领导“三反”运动,果断处决刘青山、张子善,并提出“首长负责,亲自动手”,“要求各级领导同志都要学贺龙同志那样亲自‘上前线’”,而且很多方针都直接指导、亲自督办。

党的八大前后,围绕扩大民主、反对官僚主义,党中央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周恩来同志分析了反官僚主义斗争的长期性,“官僚主义不是能够一下子彻底反掉的,今天反掉了,明天它又来了。你掌握政权,总有这个问题,权力过分集中时就会有偏向”。毛泽东同志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说:“谁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把他革掉。我说革掉很好,应当革掉。”这一时期,党对群众路线的有益探索和积极落实,使党的执政根基得到有效巩固,社会主义事业稳步向前。

(三)群众路线的挫折

随着20世纪50年代后期党内“左”倾思潮和“左”倾路线的兴起,群众路线一方面在继续有所发展的同时,另一方面也被错误地用来搞阶级斗争。可以说,大规模的疾风暴雨的群众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推翻传统统治的基本手段。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党领导了一系列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在对敌斗争、社会主义改造、经济建设各个领域取得了空前巨大的胜利。大规模的革命运动是群众运动,没有这些群众运动是不行的,比如土地改革,仅仅依靠中央人民政府发表一个法律而不动员人民群众是不行的,必须发动群众,让群众来参加,问题才能解决的比较彻底。总结历史教训,我们可以看出,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不要纪律和秩序的民主,绝不是社会主义民主。相反,这只能使国家更难民主化。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