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经验
(一)科学分析国情、把握主要矛盾,是党的群众路线的逻辑起点和基本依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推进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逻辑起点,就是对中国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的把握,这也是贯穿党的群众路线发展始终的主线。党自1921年成立至今,始终做到科学研判社会主要矛盾并展开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实践。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论著中多次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国情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的依据。充分发挥农民主力军的作用、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条道路在马克思经典作家著作中没有说明,俄国十月革命也没有这个经验。毛泽东同志一针见血地指出,“城市中心论”是与中国革命的实情不适合的,“他们的这种理论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这一点恰恰是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起来。基于当时国情的判断,党的八大指出,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把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正式概括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都要坚定不移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广大劳动者的需要。
进入新时代,党的十九大牢牢把握基本国情,作出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的重大政治论断。这是1981年以来对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表述的首次改变,说明“落后的社会生产”问题已经彻底解决,人民生活品质全面提升,指明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主要着力点。这一事关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表明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把握住了中国社会发展新的阶段性特征,为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提供了现实依据。
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社会主要矛盾的性质,是认识中国国情的关键,是制定党的群众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是确定党的群众工作基本任务的基础。
(二)切实实现群众利益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和归宿
百余年来,我们党始终坚守人民至上的基本立场和价值取向,牢记初心使命,带领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民至上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这集中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
彻底改变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一项基本且重要的任务。不能保证农民获得和占有土地,不满足贫苦农民的土地要求,我们党领导的军事斗争也会因得不到广大农民的真心支持而难以坚持下去,只会归于失败。解决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土地问题,是党为人民群众谋取利益的最伟大的壮举。从1940年起,陕甘宁边区遇到了十分严重的物质困难。毛泽东同志强调:“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他还指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方面的工作并不是向人民要东西,而是给人民以东西。“只有在做了这一方面的工作,并确实生了成效之后,我们去做第二方面的工作——向人民要东西的工作时,我们才能取得人民的拥护,他们才会说我们要东西是应该的,是正当的”。这里讲的“给”与“要”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性质与宗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领导干部,无论何时都必须认识到,“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南海要始终直通人民群众,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脑中”。党员干部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当作全部工作的重点。
中国共产党人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创新群众路线方针政策,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这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取得成功并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提高群众工作科学化水平是党的政策变为群众行动的关键
1.以民主精神、民主作风放手发动群众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军队内部实行了有领导的政治、经济、军事三大民主。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型军队区别于旧式军队的根本特色之一。战士替居民挑水,首长替士兵盖被子,在火线上开“诸葛亮会”,不搜俘虏的腰包,这些看起来都是小事,但是,我们所取得的一系列伟大胜利,正是同这些小事分不开的。官教兵,兵教兵,兵教官,开“诸葛亮会”提困难想办法,就是军事民主的生动实践。作战时利用战斗间隙,在火线上发动连队支部、班排小组,讨论如何攻克敌人的堡垒阵地,完成战斗任务。军民共同研究出许多新战法,像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
我们党对民主理论有自己独特的贡献,比如陕甘宁边区村选比较普遍的“豆选法”。当时多数人文化程度不高,很多人甚至不识字,所以在选举村长和村政委员时,在每个候选人的背后放一个碗,选民往碗里投黄豆,得豆多者当选。正是采取了适应边区农民特点的民主选举方式,广大农民群众焕发出极大的参政热情,选举成为一种自觉行动。“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办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当时参加选举的选民一般都在80%以上,许多极少出窑洞门的小脚婆姨,也骑着毛驴翻山越岭去参加选举。可以这么讲,正是中国共产党实行的民主政治制度,获得了人民的真正拥护。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