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汪亭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价值意蕴与原创性贡献(3)

第三,深化了对新时代文化使命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围绕党的文化使命,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认识,在创新发展中传承。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两个大局”高度,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党的二十大把建成文化强国列入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十四五”规划和党的二十大还部署了文化建设领域的具体任务。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党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是对党的文化使命的最新概括,深化了党对文化使命的认识,意义重大而深远。

第四,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了意识形态工作与党和国家中心工作之间关系的认识。经济建设是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其他方面工作都紧紧围绕并服务中心工作,这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始终坚持的原则和方针,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偏差。党的十八大前后,围绕经济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一些领导干部和单位片面理解中心工作而忽视其他方面工作,以为只要经济工作搞好了,其他工作放松一点,有些偏差遗漏也不要紧,在重大意识形态问题上含含糊糊、遮遮掩掩,甚至搞一团和气。丧失党性原则和批判勇气,不愿或不敢同错误言行作斗争,是当时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突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以政治家的高度敏锐和高瞻远瞩,用“极端重要”“三个事关”来概括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地位,强调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他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一定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同时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工作的关系,“既要切实做好中心工作、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又要切实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为中心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既不能因为中心工作而忽视意识形态工作,也不能使意识形态工作游离于中心工作”。这些重要论述,明确了意识形态工作与经济工作的辩证统一关系,强调了意识形态工作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对扭转意识形态领域一度出现的被动局面发挥了巨大的引领作用,具有划时代意义。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方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建设文化强国和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第五,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化了对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认识。马克思主义认为,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时代,无论在国际上还是在国内,都始终存在马克思主义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较量和斗争。这一较量和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有时是尖锐激烈的。列宁曾指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任何轻视和任何脱离,都意味着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加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并不平静,一直存在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错误言论。党的十八大前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他指出,“我们的同志一定要增强阵地意识。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他还说:“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人在哪里,新闻舆论阵地就应该在哪里。”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把思想舆论领域划分为三个地带,主张对不同地带采取不同策略:“对红色地带要巩固和拓展,不断扩大其社会影响。对黑色地带要勇于进入,钻进铁扇公主肚子里斗,逐步推动其改变颜色。对灰色地带,要大规模开展工作,加快使其转化为红色地带,防止其向黑色地带蜕变。”习近平总书记还就如何巩固主流思想舆论阵地提出一系列重要思想和重要观点,比如坚持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文艺、党管党校高校,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坚持以立为本、立破并举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等等。这些重要思想和论述,对于如何开展思想舆论斗争、管好思想舆论阵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深化了党对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建设的认识,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从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来深刻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

(一)关于文化建设的方向、目标、道路与原则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方向,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在党的十九大、二十大报告以及其他重要文献中都有明确的表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及其显著特征。最早完整提出“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一重大论断的是党的十四大报告,此后党的历届代表大会和重要文献都坚持了这一表述,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的一以贯之和坚定不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文化领域的本质要求。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的,主要是考虑到“我国是文明古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还算不上文化强国,迫切需要加快建设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特别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战略构想提出以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成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矢志不移的奋斗目标,成为党在文化建设方面新的使命。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道路,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具体来说,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党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探索形成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作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继续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丰富发展了文化发展道路内涵。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原则,可概括为“五个坚持”。一是坚持“两个结合”。这既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必须坚持的原则,也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担负好党的新的文化使命必须坚持的原则。二是坚持人民至上。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根本立场、理论本质,同时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根本立场、理论本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实践伟力,就是体现为不断满足人民美好精神文化需求,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三是坚持文化自信自强。既要坚定文化自信,又要建成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四是坚持守正创新、开放包容。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创新,创造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开放包容,指的是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五是坚持明体达用、体用贯通。“体”与“用”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体”主要指本体、主体,“用”主要指运用、实践。“体”和“用”的关系,就是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明体达用”就是说,形成正确认识或科学理论是为了实际应用,用以指导实践的发展,而不是当成观念的东西,成为书斋里的学问。“体用贯通”是指知与行、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相互促进。一方面,行动和实践必须有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成功,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另一方面,行动和实践是产生一切正确认识、科学理论的基础,必须在实践中检验认识和理论的正确性,推动认识和理论的发展,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把“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一哲学理念运用到习近平文化思想,是说习近平文化思想不仅是发展我国文化事业的指导思想,而且还是从事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要在实践中展现出强大力量。同时,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需要随着实践的深入不断丰富发展。坚持“两个结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文化自信自强,坚持守正创新、开放包容,坚持明体达用、体用贯通,这“五个坚持”紧密联系、融为一体,可以视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在方法论意义上的重要体现。

责任编辑:刘宇同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