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涵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主要内涵包括六个重要方面。一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包括: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建设网络文明等。二是弘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内容包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等。三是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内容包括: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诚信文化,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发挥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典型示范作用,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四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内容包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护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建设体育强国等。五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内容包括: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等。六是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工作布局、实践要求。内容包括:新时代文化建设路线图和任务书,如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远景目标、“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领域的主要目标,宣传思想工作的“九个坚持”,文化建设方面的“十四个强调”,推进新的文化使命的“七个着力”等。
四、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中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引向深入
(一)正确理解“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
要深化相关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比如要正确理解“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避免产生认识误区。第一,要避免“两张皮”。所谓“两张皮”既体现在认识上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互不关联或关联性不强,又体现在阐释方式上没有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相结合的。党的十八大以来,经过思想理论创新和宣传阐释工作,认为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互不关联或关联性不强的观点影响式微。目前的问题主要包括,在阐释方式上如何说清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说清楚我们党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特别是要说清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现在惯用的一种阐释方式是,先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某些重要观念或思想,比如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等,然后说这些观念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高度契合,再说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论述的正确性。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往往一笔带过或语焉不详。这显然是不够的。
第二,要避免简单对比拼凑。应当看到,“第二个结合”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的结合。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时代发展要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才能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创新性发展。而不是颠倒过来用传统文化观念阐释马克思主义,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既要注意避免怀疑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要性和重大意义,又要注意避免生搬硬套、削足适履,陷入教条主义或复古泥古的泥潭。毛泽东同志提出的著名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需要我们深入学习、系统掌握贯穿其中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要全面深入地理解“第二个结合”。“第二个结合”的首要前提是剔除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封建主义糟粕、不合时宜的陈旧内容,弘扬其优秀的思想、理念、观念与思维方式。其次,思考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是否具有契合性,因为两者只有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具有高度契合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三个方面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彼此联系,缺一不可。既不能把马克思主义与陈旧落后的观念甚至反动的封建文化相结合,也不能搞无条件的生拉硬拽的结合,否则会适得其反。
(二)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安全,把意识形态工作引向深入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有力部署下,经过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意识形态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尽管如此,滋生错误观点和思潮的内外部条件依然存在,境外反华势力仍加紧推行对我意识形态渗透。意识形态领域暗流涌动,有时交锋激烈,呈现出隐蔽性、顽固性、难治理等特点。2023年3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党校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暨202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指出:“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仍然尖锐复杂,需要全党以敢于斗争的精神、善于斗争的本领主动应战,牢牢掌握主动权。”我们应当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充分认识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性、长期性,牢固树立阵地意识、责任意识、法治意识,全面贯彻落实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网络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把意识形态工作引向深入。
第一,要改进意识形态工作,避免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对待学术研究,搞一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送审及审查的重点应该围绕是否存在违背党的路线方针和重大政策问题,是否存在违背学术研究的规范问题。要严格规范匿名评阅审查制度,对审阅专家实行有限授权,用清单的形式明确审查方向、审查重点,坚决杜绝和防止“恶评”现象。要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倡导健康的学术批评与反批评,通过理论辨析和思想引导达成共识、共同进步。
第二,要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加强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在信息化时代,广大群众尤其是年轻人接收信息的途径已经从报纸、广播、电视、门户网站,转移到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抖音、快手等自媒体平台。适应这种变化,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机制必须与时俱进,在公众信息接受度高、影响力大的空间建立舆论阵地,不断扩大影响力。主流媒体必须发挥好主力军作用,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观,主动适应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规律,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并向纵深发展。要积极开展与有影响的、特别是在年轻人群中有影响的自媒体平台及用户的合作,特别是开展与在年轻人群中有影响的自媒体平台及用户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相互配合,共同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坚持内容与形式并重,不断创新传播形式,做到内容丰富扎实、形式新颖多样。应当看到,信息的碎片化、形式的娱乐化成为当今传播方式的重要特点,内容轻松、语言活泼的短视频、短文章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主流媒体要主动适应这一变化,切实改进文风,善于用事实说话,用典型说话,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搞好新闻舆论工作,真正回应群众的关切,切忌枯燥的八股习气。
第三,要强化对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的监管,积极扶持网络正能量。市场化资本化程度高的社会媒体,以及为赚流量谋利而不顾道义的自媒体,往往是网络负面舆情的推手、制造传播谣言的集散地、境外势力影响国内舆情的桥头堡。虽然这些媒体不占主流,但其破坏力不容小觑,对缺乏自主意识和判断力的青少年有着更为直接的影响。因此,强化对市场化媒体和自媒体的监管,净化网络空间,弘扬正能量,意义重大。监管部门要加强工作力度,把不良媒体的负面影响和社会危害降到最低,同时支持和扶持积极传播正能量的自媒体,扩大其网上影响和社会影响,推动其形成示范带动效应。
第四,要提高网络综合治理能力,推动构建国家监管、平台履责、网民自律的网络治理新格局。国家层面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立法,给各类新兴媒体以及广大网民划出法律红线和政策底线,让网络平台和网民有法可依、有规可循。要加大执法和监管力度,强化各类媒体的网络治理责任,防范和打击各种网络暴力犯罪活动,斩断滋生网络暴力的利益链条,严厉打击网络水军造谣生事,追究网络平台及工作人员违纪违法责任。要做好舆论研判工作,及时掌握舆情最新动态,准确评估舆情走向并做好相应预案。要适时进行舆论引导,不拖延、不敷衍、不过火,牢牢掌握舆论斗争主导权、主动权。要注意舆情反转现象,及时公布事实真相,因势利导。要旗帜鲜明开展舆论斗争,严格区分“三种地带”“三类问题”,敢于批驳错误观点,坚决遏制负面舆情。要规范个人在网络空间发布信息的行为,禁止发布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以及公序良俗的信息,禁止发布侵犯他人隐私、损毁他人声誉的信息,禁止超越事态范围进行人肉搜索、人身攻击等行为。要加大网络安全法律法规及政策宣传教育,培育网民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巩固主流思想舆论阵地。各网络平台要牢固树立“守土有责、守土尽责”意识,正确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组织人力自查自纠,规范平台用户言行,履行好平台的社会责任。广大网民要提高法律意识,提升个人素养,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不盲从、不恶搞、不中伤,不搬弄是非、不颠倒黑白,更不能违法犯罪,做到文明上网、理性上网、遵纪守法。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