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稻”路上
李妍 天津小站镇坨子地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从首都北京出发,向东南160余公里外的沽水边,就是我的家乡天津小站镇。这里因米闻名,有“十里村爨玉粒香”的“皇家贡米”的小站稻。小站稻作为天津农业的“名片”,唤醒了浓浓乡情,并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成为农业农村协同发展的一个缩影。
我是土生土长的小站村里人,一直在天津生活学习,2018年参加工作,投身到生我养我的这片沃土中,成为一名95后“新农人”,见证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农村面貌带来的巨大变化。
在我小的时候,经常听村里老人说,“清朝时期小站稻已经成为宫廷御膳用米”。每年金秋十月是小站稻丰收的时节,站在一望无际的金涛稻浪边,闻着铺天盖地的稻香味儿,那真是一种享受啊!后来,由于上游水源紧张,我们不种水稻,改种旱田了。这抹稻香也成了小站人世代追寻着的“乡愁”味道。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为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道路指明了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而农业农村协同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京津冀三地属同一生态区,农业种植条件基本相同,三地统一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具备良好基础。
2018年4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海南国家南繁基地考察,曾关切地询问天津小站稻的情况,同时鼓励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要勇于创新,为全国人民从吃饱到吃好作出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切催人奋进,唤醒了天津几代人追寻振兴之“稻”的梦想。天津启动了《天津小站稻产业振兴规划(2018—2022年)》,津南区规划了7300亩高标准小站稻田,小站镇率先垂范,整理土地855亩,推进小站稻农业示范田建设,稻农们纷纷选择回归。如今,稻田连片、景色宜人的小站稻核心种植区已经成为津南区一张亮丽的“名片”。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背景下,先进的种植技术助力小站稻产业向绿色、高效、现代化转变。“小站稻+”产业深度融合,引进现代种植技术,开展稻蟹立体混养,积极开展绿色生态循环发展;建成小站稻加工中心,完善小站稻全产业链条,夯实生产链、延伸产业链、贯通供应链;做好小站稻精深加工业,促进小站稻产业提质、扩面、增效、惠农,构建集良种繁育、精品生产、科技示范、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生态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小站稻产业体系,小站稻已经成为村民的致富粮。2022年10月,小站稻入选2022年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实施,助力小站稻产业的崛起,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旅融合,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新景象。天津市始终坚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四个以文”重要要求,打出了农文旅融合牌,发展民俗村、农家乐、乡村民宿等餐饮、旅游业,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更多新的增长点。津南区历史文化悠久,是我国小站贡米原产地,兵米文化、稻耕文化底蕴深厚。作为小站稻发源地和核心产区,小站镇将农业发展与生态观光、农事体验相结合,实现了从单一水稻种植向农旅融合的华丽转身。
如今,小站稻耕文化特色小镇已作为“全国特色小镇典型经验”进行推广,吸引游客慕名而来。您可以到小站感受稻村风情,住乡村民宿,品农家美食,行走在田间栈道,感受微风轻拂脸颊,聆听挠秧号子悠扬歌声,看远处白鹭戏水翱翔……在小站稻作展览馆内,您可以通过多场景模拟,亲身体验一颗小秧苗的种植、生长、收获。走进小站稻核心种植区,您可以在观景台瞭望巨幅稻田画,观赏津沽大地丰收的壮美画卷。
十年来,京津冀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持续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稳步推进,产业协作和融合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产生了“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良好效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十年答卷”。
风好正是扬帆时,奋楫逐浪天地宽。作为一名新时代青年,我将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这一历史机遇,投身于促进农村经济繁荣、改善农民生活的伟大事业中。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铿锵有力:“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最终要体现到增进人民福祉、促进共同富裕上。”让我们以实际行动践行这一崇高使命,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乘风破浪,不懈奋斗。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