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又响起了船工号子
赵义强 “通州运河船工号子”第四代传承人
通州是运河漕运最大码头,我们村就在河边。元明清时期是漕运发展的鼎盛时期,大运河上的漕船首尾衔接几十里,此起彼伏的船工号子伴随左右。
我的父亲赵庆福,从小就跟着我爷爷跑船下天津。拉纤的纤夫听领号的,领号的都是熟悉航道和水情的行家里手,不但嗓子好,还得有鼓动性。父亲从八岁上船,学会了十几种运河号子。后来漕运停了,船工们只能各奔他乡,运河岸边再也听不见嘹亮的船工号子声了。
2017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强调,通州有不少历史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给了我们莫大鼓励,更坚定了我们传承运河文化的决心。
为了把运河船工号子传承下去,我父亲退休后和母亲一起成立了通州区第一支大运河秧歌队。我也加入其中,吹起了唢呐、喊起了号子。为了把当年船工拉纤的气势营造出来,我们精心制作了一个竹木结构、四围彩绸的运粮船,船底还描着蓝色的水纹。我们参加了运河沿岸城市的几十场庙会演出和民间艺术大赛。很多次表演都感染了现场的观众,很多人随着节奏跟我们一起扭起来,吆喝起来,那场面可热闹啦!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运河号子。
父亲是喊着“开船喽”的号子走的。他把我叫到跟前,拉着我的手说:“大运河是咱的妈,运河号子是咱的根,你们可别弄丢了啊!”我含着泪向父亲保证:“爸,您放心,我一定记着您的话,把它传下去!”父亲一直喊号子,直到最后实在说不出话才闭了眼。
这么多年,我始终不忘传承的责任。我的侄女、孙女从小就跟我学,经常和我一起喊船工号子,我带着她们参加了许多运河沿岸的文化活动。我还被京津冀地区几十所院校聘为校外辅导员,给孩子们讲述运河两岸的民风、民俗和民间故事,教唱运河号子,弘扬运河文化。同时,我成立了一支33人的“三地号子队”,每年参加通武廊文化和旅游交流季活动。
“悠悠运河水,嘹嘹船工号;代代运河人,铮铮民族魂。”说得好不如唱得好。我给大家来一段儿“拉纤号”好不好?
开船喽……
古老大运河呀,祖先双手开,
蜿蜒千百里呀,流向京津冀,
协同共发展哪,幸福万万年呦!
嘿呀喔……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