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下午,由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基地、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史志学所承办的"北京中轴线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社科中心第二会议室举行。会议邀请了北京市规划办原副主任李建平、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原所长王岗、北京电视台原制片人李欣、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王建伟、北京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项目部部长李新、清华同衡人文与创意城市所所长崔利民参会并作主题演讲。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贺亚兰出席会议并致辞,会议由史志学所高福美主持,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基地相关科研人员参会。
贺亚兰指出,北京中轴线是北京历史文化遗产的金名片,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申遗成功标志着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取得重大成就,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重要地位。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北京中轴线一直是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研究重点,多年来形成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持续深入挖掘北京中轴线内涵,推出高水平研究成果,为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传承作出社科人的贡献。
李建平研究员系统总结了北京中轴线具有中正和谐、天人合一、与时俱进、开放包容等文化特征,是中华文明五大特性的有力见证。未来北京中轴线保护传承利用,要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持续推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推进文化遗产领域国际交流合作。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原所长、北京古都学会会长王岗提出,要深刻挖掘北京中轴线历史起源和文化内涵,科学准确阐述其文化价值。提出要沿用自南向北的叙述脉络展示中轴线上的遗产点;在文化遗产的度量与表述上,倡导回归并沿用古代的单位制度;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北京"四个文化"的概念体系和基本格局,将北京中轴线的独特价值融入其中。
北京电视台高级编辑李欣以收藏的数十幅中轴线重要点位影像资料为例证,认为影像资料对于北京中轴线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是提供恢复历史形象风貌的依据,也是未来进一步深化中轴线研究的重要史料来源。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建伟认为,北京中轴线作为城市布局的基础,将各个"点"连缀起来构成一个更宏大的整体风貌,形成了一套内涵丰富的思想体系,传递出中和、统一、多元、包容等理念,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全面展示。中轴线不仅见证了北京城市的演进历程,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宇宙观、价值观。
北京中轴线保护公益基金会项目部李新部长认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在 展示文化遗产保护、塑造历史文化传承金名片、促进文化与经济转化发展、提供文明交流互鉴四个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清华同衡人文与创意城市所所长崔利民以永定门城楼的活化利用为例,探讨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创新其传承与利用方式,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增强公众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史志学研究所郑永华研究员认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为学术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对于相关史实的深入研究和学术问题的讨论,既可以挖掘中轴线背后蕴藏的中华文明,也可以吸引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
与会学者认为,"北京中轴线"申遗是一次新的出发,既是中轴线研究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探索北京城市发展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关系的起点。在申遗成功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建立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体制机制,如何发挥历史文化遗产在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的作用,如何让中轴线真正走入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如何发挥中轴线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等问题,还需要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