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精细治理 扮靓背街小巷

北京精细治理 扮靓背街小巷

背街小巷既是普通百姓生活的空间场所,也蕴藏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既是城市的“里子”,也关乎城市的“面子”,更是检验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第一考场”。

据了解,2017年以来,北京连续开展了两轮背街小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行动,编制了专门的设计管理导则,设定目标、明确标准、细化任务、压实责任、加压推进,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果。截至2023年,北京累计完成1730条背街小巷治理,其中精品街巷193条、优美街巷1244条、达标街巷293条。人车分离、电缆入地,消除了卫生死角,整治了公厕环境,修复了破损路面,排水通畅了、环境美化了、秩序改善了、品质提升了,越来越多的背街小巷“旧貌换新颜”,城市的魅力指数和市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在不断提升。

城市发展永无止境,背街小巷治理未有穷期。2024年,北京市又有了新的“小目标”:对1650条背街小巷环境进行精细化治理,其中群众反映突出和灾后恢复重建区域将优先治理。市城市管理委、首都精神文明办、市规自委等多部门联合印发的《2024年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治理工作实施方案》还提出,街巷环境治理将向老旧小区、平房院落延伸,并因地制宜织补早餐、菜场、维修等便民服务网点。

小街巷,大民生。面对背街小巷“脏、乱、差”的窘境,不少地方出台举措,出手整治,让城市里里外外都出彩。不过,背街小巷的改造整治往往需要解决不少难题。北京市相关部门将如何应对,又如何确保每条街巷“焕新归来”?

树立精装思维。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不能搞大水漫灌、而应突出“微操技术”。许多背街小巷由于地理位置、历史人文等方面原因,难以大拆大建,这就需要转变思维观念,走精细治理的内涵式发展之路,善用“微更新”,学会“螺蛳壳里做道场”,在有限的空间里“增亩产”“提质量”。这就需要相关部门加强“顶层设计”,突出改造提升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强制性,结合“城市体检”,找准工作思路,拿出良好的装修“设计图”和“施工图”,以精雕细琢、精管细理的耐心,让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

做足绣花功夫。治理背街小巷对群众生活的影响直观而强烈,是做好民生工作的落脚点和着力点。梳理北京市近年的整治方案可以看到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群众关心什么、期盼什么,城市管理者就紧抓什么、推进什么。为了把背街小巷整治民生实事办到群众的心坎里,花了不少心思、做了不少文章。比如,治理前,充分发挥责任规划师、建筑师的作用,“走街串巷”摸排问题,逐一对各街巷建立问题台账。按照先地下后地上、群众反映突出和灾后恢复重建区域优先的原则,实行“一街(巷)一策”科学制定治理实施方案。治理后,对照标准“完成一条、验收一条”。同时,建立落实检查、考评、监督机制,确保常态长效。

强化共治共享。背街小巷是人民群众每天生活的必经之路,路上的道路平整还是坑洼,路灯是亮了还是熄灭,行道树是整齐还是缺失,或者是广告牌破损、绿化量不足、餐饮油烟违规排放等问题,居民群众心里也有一本账。对于小巷居民来说,积极行动起来改善环境,也是分内之事。我们了解到,北京朝阳区充实“朝阳群众”品牌,发挥“朝阳群众管城市”监督管理平台作用,全区小巷管家就有2万余人,累计解决各类曝光环境问题33万余件。通过社会共建共治,不仅提高了背街小巷治理水平,也充分尊重市民意愿,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

彰显个性特色。北京城历史悠久,很多胡同巷子文化底蕴深厚。北京小巷环境整治,一方面是保留保护,另一方面是弘扬创新。2023年,北京打造了东城区内务部街、西城区烂缦胡同等一批“历史文化有传承、绿化美化有品质、生活休闲有空间、便民服务有配套”的精品宜居街巷。在今年和今后的精细化治理中,仍应因地制宜,根据社区状况、文化历史等科学规划,让历史文化、现代文明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有机融合,在提高“颜值”的同时提升内涵、增添活力,让每条小巷都能成为“有故事”的风景线。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人心往之,城必兴焉。”坚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让每一位市民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城市的繁华和便利,是城市治理的应有之义,也是城市治理的不懈追求。(来源:宣讲家网)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