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未来可期

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未来可期

XxjpsgC007422_20241007_PEPFN0A001

2024年10月5日,游客从故宫博物院神武门走出。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2020年4月,《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发布,提出北京要打造布局合理、展陈丰富、特色鲜明的“博物馆之城”。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将加快博物馆之城建设。今年2月,《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明确要求到2025年,全市博物馆总数量超过260座;到2030年,全市博物馆总数量超过360座;到2035年,全域活态博物馆基本形成。

北京博物馆资源丰富。1912年,北京第一家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身、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在国子监“诞生”,之后北京的博物馆地图徐徐铺开。从2000年起,散落在街巷里的名人故居成立“联盟”,每年设置主题,盘活各故居馆藏进行综合展示,形成北京文化的重要品牌。自2020年北京市提出建设“博物馆之城”的战略规划以来,一大批全国领先、国际一流的博物馆集群聚落快速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进入快车道。截至2023年底,北京市已拥有226座备案博物馆,成为世界上拥有博物馆资源最多的城市之一,一座全方位、多层次、全类型、广布局的国际一流“博物馆之城”正在崛起。中国人民大学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2022年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北京市民对“博物馆之城”知晓度超过90%,认为北京博物馆建设水平非常高和比较高之和超过90%。

北京并不是唯一提出“博物馆之城”建设的城市。相关数据显示,全国超过30个城市规划或启动“博物馆之城”建设。业界普遍认为,有着3000多年建城史、800多年建都史的古都北京,本身就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博物馆。北京既有以故宫博物院等为代表的综合类博物馆,也有中国地质博物馆、中国科学技术馆等自然科学博物馆,还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等一批反映古都历史革命传统的红色展馆,文物数量和质量在全世界大都市中排在前列,“含金量”极高。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北京各文博场馆无论白天还是黑夜,到处人潮涌动,游客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读懂“会说话”的历史,参与好玩的活动,“博物馆之城”的魅力尽显。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近年来,“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的背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吸引力。博物馆成为当下无数人的心头好,“为博物馆奔赴一座城”成为人们出游新现象,这正是公众与传统文化的深度交融与“双向奔赴”的结果。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路径之一,就在于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增强民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在这方面,“博物馆之城”建设既是一个特别的载体,也是一份特别的助力。文化软实力跃升,需要持续丰厚的文化滋养,也需要高质量的文化供给。从北京奥运博物馆、北京天桥印象博物馆,到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中国长城博物馆,从开创博物馆联动、“抱团”发展新模式,到鼓励以民间收藏、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小型收藏馆和展示馆建设,从构建京味文化展陈体系,到构建创新文化展陈体系,北京的文化担当与文化自觉不言而喻。

城市历史文化遗存是前人智慧的积淀,是城市内涵、品质、特色的重要标志。2021年5月24日,中央九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探索在文化资源丰厚地区建设‘博物馆之城’‘博物馆小镇’等集群聚落”,“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文化消费中的作用”。2023年2月,北京市文物局编制的《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征求意见稿)提出,依托博物馆之城建设,助力相关城区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彰显城市文化品位,营造全社会文化氛围。其中明确了,本市将支持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首都博物馆5家博物馆纳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博物馆创建计划”。

博物馆既是城市记忆的记录者,也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既是城市文化的挖掘者和传播者,也是新时代城市文化的建设者和践行者。建好“博物馆之城”,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润物无声地浸润着人心,北京未来可期。(来源:宣讲家网)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转载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