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刘东超:习近平文化思想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3)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体用架构和基本思想

第一,三层体用关系。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并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质作出鲜明概括。

在宏观战略层面,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魂脉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根脉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五百多年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百余年党史、七十多年新中国史和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史;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在中观层面,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对应了魂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应了根脉。

在微观层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县级融媒体中心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等,对应了魂脉;提升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动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等,对应了根脉。

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方面,我们要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掌握网上舆论工作主动权,提高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的标准化和均等化水平,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推动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等。

第二基本思想。

一是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宣传工作要聚焦党的中心工作,旗帜鲜明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理直气壮讲党性,确保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敢于亮剑、及时发声、有效应对;要牢牢掌握互联网主阵地,切实把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络平台的要求落实到位。

二是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这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三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揭示了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揭示了党推动理论创新和文化繁荣的必由之路。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阐释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第一个方面,“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结合”不是硬凑在一起的。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强调辩证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样蕴含辩证法,比如,“一阴一阳之谓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辩证法有相通之处,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类似论述,比如,《管子·牧民》里指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这句是物质层面决定精神层面的中国古代表述,和马克思主义具有相通性。

第二个方面,“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结合”不是“拼盘”,不是简单的“物理反应”,而是深刻的“化学反应”,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把先进的思想理论带到中国。另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显示出日益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

第三个方面,“结合”筑牢了道路根基。中国特色的关键在于“两个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首先是社会主义,这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来的;同时,中国文化中朴素的社会主义元素也提供了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础。

第四个方面,“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结合”本身就是创新,同时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理论和制度。

第五个方面,“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文化,新时代我们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

四是新的文化使命彰显了我们党促进中华文化繁荣、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担当。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五是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定文化自信,就是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六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七是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随着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移动媒体将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管好用好商业化、社会化的互联网平台,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

八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体现了我们党领导和推动文化建设的鲜明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

九是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要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态,全面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统筹好旅游发展、特色经营、古城保护,筑牢文物安全底线,守护好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十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体现了我们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战略谋划。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十一是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彰显中国共产党人开放包容的胸襟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将致力于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当今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现代化道路,植根于丰富多样、源远流长的文明传承。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都闪烁着璀璨光芒,为各国现代化积蓄了厚重底蕴、赋予了鲜明特质,并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共同为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式现代化作为人类文明新形态,与全球其他文明相互借鉴,必将极大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