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英杰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进修一部副主任 教授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是习近平主席2022年1月25日在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的一句名言。原话是,中国古人云:“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让我们从六国人民共同福祉出发,赓续友谊,推进合作,共同谱写中国同中亚国家关系更加美好的明天,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出自《荀子·修身》。意思是说,即使路程再近,不走也不会到达;即使事情再小,不做也不会成功。这句话可以看作“修身”篇的主旨,强调笃行实干的重要性,提倡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注重实干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尚书·商书·说命中》指出“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子强调“敏于行”“敏于事”,又说“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孔子认为“力行近乎仁”,在他看来,人要身体力行做一个君子,竭力实践、勉力而行,就是接近于仁的美好品质。历史上,有识之士都强调“行”,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司马光说“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陆游则在冬夜里告诫儿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明代王守仁明确提出“知行合一”的命题,强调躬行实践的重要。不只是儒家,老子也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行动起来,坚持不懈,才是人生正途。《韩非子》认为“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基层实践是大熔炉,文臣武将要从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中选拔。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知行观,注重“知”与“行”的不可割裂,并且将最终落脚点放在“行”上,蕴藏着学以致用、解决现实问题的实践智慧。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有“撸起袖子加油干”的精气神。从一次次生动而深刻的基层调研,到一项项接续推进的战略部署,从反复叮嘱“一以贯之”“久久为功”的工作方法,到鲜明提出四个“抓落实”的工作要求,即不折不扣抓落实、雷厉风行抓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示范引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撸起袖子加油干,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正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中国共产党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坚持不懈推进党的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反腐败斗争持续发力……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党的旗帜下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劈波斩浪、开启关键一程,注入强大动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常说要修炼共产党人的‘心学’,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智慧,尤其要注重知行合一,深刻认识到“知”的内容和“行”的方式在新的时代条件下都有新的内涵和要求。共产党人所“知”,超越个人的道德意识,是要形成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共产党人所“行”,超越个人的道德践履,是共产党人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实际行动,要求党员在风浪面前敢于迎难而上,使理想信念、党性觉悟在斗争实践中经受考验、不断提升。
坚定理想信念,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既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更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每一名党员干部都须加强常修常炼共产党人“心学”的自觉性和行动力,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终身课题,在担当作为中不断感悟理想信念的感召力,信一辈子、守一辈子、行一辈子,始终以知促行、以行促知,做到知行合一,建设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