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邓小平改革思想的丰富内涵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者,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系统完整的改革思想,包括改革的目的、性质、内容、原则、方法、评价标准等一系列重要观点,系统回答了中国为什么要改革、改革要改什么、怎么推进改革等一系列问题,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事业的深刻理论总结。邓小平改革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的目的
首先,改革的直接目的是为了赶上时代。近代以来,中国多次错失发展机遇,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又由于长期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从一个古代领先的国家沦落为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开始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绩,但由于底子太薄弱,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仍然是贫穷的国家之一。因此,改革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使中国赶上世界发展的时代潮流。如果这种落后于时代的局面不改变,那我们就会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也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
其次,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最革命、最活跃的要素。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历史上的历次革命,归根到底是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邓小平同志强调,“社会主义首先要发展生产力”,“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根本表现,就是能够允许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使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能够逐步得到满足”。
1979年,邓小平同志在会见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出版公司编委会副主席吉布尼和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东亚研究所主任林达光等人的谈话中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应该表现在比资本主义有更好的条件发展社会生产力”。改革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从而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改革的最终目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的改革要达到一个什么目的呢?总的目的是要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巩固党的领导,有利于在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二)关于改革的性质
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进行了科学分析。他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既相适应又相矛盾”,但这种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得到解决。
在毛泽东同志先行探索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找到了解决这种矛盾的正确途径,即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之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这就是改革的性质。从人类历史来看,革命是人类解放生产力的主要途径,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不仅能发展生产力,也能解放生产力。正是从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是对改革性质的精准概括。
(三)关于改革的内容
改革不仅是在经济领域,而是要以经济领域为重点,协同推进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中国的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随后拓展到城市,从农村的集体经济拓展到城市的国有经济,然后又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领域和其他领域。这既是改革必然要经过的历史进程,也是改革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标志,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的基本原理。
邓小平同志还就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进行了阐释:“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其富有远见地指出,我们党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绝不能照抄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那一套民主,“而要搞社会主义民主……要根据社会主义国家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情况来决定改革的内容和步骤”;“对外开放也是改革的内容之一”,改革需要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紧密依存、相辅相成的。邓小平同志还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四)关于改革的原则
改革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为了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性质,确保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改革是有原则的,首要的就是在1979年3月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同志深刻指出:“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成套设备”,集中表现在党的领导,这是改革开放的根本政治保障,与改革开放相互依存。原则决定方向,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始终牢牢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对改革的干扰。他指出,“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技现代化,但在四个现代化前面有‘社会主义’四个字,叫‘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我们现在讲的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下开展的。”
1985年9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中还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四项基本原则侧重于思想和政治领域,而这两条根本原则是四项基本原则在经济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在当时为我国刚刚起步的经济体制改革确立了总的方向和原则。这两条基本原则后来成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至今仍是指导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方针。
最后,我们还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立足点。独立自主既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之一,又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所坚持的基本原则之一,还是我们党总结百年历史得出的“十个坚持”的宝贵经验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独特道路、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无一不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探索和取得的,改革亦如此。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像中国这样大的国家搞建设,不靠自己不行,主要靠自己,这叫做自力更生”,“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五)关于改革的方法
邓小平同志在参与和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具备了高超的政治智慧,提出了关于推进改革的若干重要方法。
首先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中国的改革也是一场伟大的实验,前人没有留下太多的经验可供参考,只能在实践中自己摸索。邓小平同志鼓励大家克服一个“怕”字,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号召全党“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他还指出,改革不是蛮干,不能太急,要学会总结经验,“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犯了错误,及时发现,及时改正”。
“摸着石头过河”这句著名谚语就是对改革总方针通俗而生动的表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方法论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强调,“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改革综合效能”。
其次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科学运用唯物史观分析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指出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需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协同推进,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包括“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治建设,一手抓发展、一手抓稳定,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等”,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推进。邓小平同志强调:“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这深刻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邓小平同志领导和推进改革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最后是“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这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在改革中正确应对国际变局的重要方法。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苏东剧变、西方制裁,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极其不利。邓小平同志对当时的国际局势进行了冷静观察和客观分析,指出“不能看成一片漆黑,不能认为形势恶化到多么严重的地步,不能把我们说成是处在多么不利的地位。实际上情况并不尽然。世界上矛盾多得很,大得很,一些深刻的矛盾刚刚暴露出来。我们可利用的矛盾存在着,对我们有利的条件存在着,机遇存在着,问题是要善于把握”,并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应对不利国际局势的方针和策略——“第一句话,冷静观察;第二句话,稳住阵脚;第三句话,沉着应付。不要急,也急不得。要冷静、冷静、再冷静,埋头实干,做好一件事,我们自己的事”。这最终指导我们度过了难关,抓住了机遇,赢得了我国发展的一个大好时期。
(六)关于改革的评价标准
苏东剧变后,国内外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失去信心,对改革开放产生怀疑,党内一些同志在改革的问题上迈不开步子,理论界也展开了改革是姓“社”还是姓“资”问题的争论。1992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讲话中提出了判断改革性质及成效的标准:“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的提出,不仅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许多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重大认识问题,使大家解放了思想、统一了认识,团结了全党,而且在实践中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阶段。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