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邓小平改革思想的实践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大会上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作为“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改革思想成功指导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使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
(一)改革大事记
1978年12月18日—22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举行。邓小平同志在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作《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总结讲话,这篇讲话实际上是全会的主题报告。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充分肯定了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高度评价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的讨论,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全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
1979年1月1日,中国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3月30日,邓小平同志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强调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后表述为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7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福建省委关于对外经济活动实行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的两个报告,同意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试办出口特区。次年5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广东、福建两省会议纪要》,正式将出口特区改称为经济特区。
1980年4月17日,中国恢复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合法席位。5月15日,中国恢复在世界银行的合法席位。5月31日,邓小平同志在同中央负责工作人员谈话时指出,“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8月18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讲话,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对现行制度存在的各种弊端必须进行改革。”9月2日,国务院批转国家经委《关于扩大企业自主权试点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的报告》,要求从1981年起把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工作在国营工业企业中全面推开。
1982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指出“要使企业的经济利益与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好坏直接联系,把责、权、利三者统一起来”。1月11日,邓小平同志会见美国华人协会主席李耀滋,首次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概念。
1983年7月8日,邓小平同志指出,要利用外国智力,请一些外国人来参加我们的重点建设以及各方面的建设,应该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要扩大对外开放。中国是一个大的市场,我们要好好利用。这是一个战略问题。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性质和各项方针政策;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严禁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的决定》。
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决定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从1985年起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
1986年10月1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规定》,鼓励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1987年10月25日—11月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大会通过的报告《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1988年3月18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扩大沿海经济开放区范围的通知》,决定新划入沿海开放区140个市、县,包括杭州、南京、沈阳3个省会城市。此后,国务院又相继决定开放了一批沿江、沿边、内陆和省会城市,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开放格局。
1989年3月20日—4月4日,七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总理李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治理经济环境和整顿经济秩序,是今明两年我国建设和改革的重点,也是政府工作的重点。报告强调,“当前治理整顿的重点仍然是压缩社会需求”,整顿“流通秩序”,“调整经济结构”,“确保科技和教育的发展”,“积极发展对外开放”,“努力创造良好的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
1990年11月26日,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大陆开业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次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1991年11月29日,党的十三届八中全会通过《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指出要把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作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长期稳定下来,并不断充实完善。
1992年10月12日—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大会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二)巨大的成就
第一,生产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经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2010年,我国GDP总量超越日本,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多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
此外,我国还建立了全世界最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农产品产量也跃居世界前列,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新兴产业、对外贸易等各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和重大成果。在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生产力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和跨越式发展,这标志着中国正在大踏步赶上时代,在富起来、强起来的征程上迈出了决定性的步伐。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的:“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党发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号召。从那时以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推动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推动我国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第二,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根本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和发展。邓小平同志坚持通过改革推动制度创新,不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来,他领导全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建立与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相适应的新型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济制度层面,邓小平同志开创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概念,指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他首次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在一起,极大改变了我国的所有制结构,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这些重大的制度创新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充分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制度基础。
在政治制度层面,邓小平同志坚持独立自主,强调“作为一个大国有自己的尊严,有自己遵循的准则”,“他们那一套人权、自由、民主,是维护恃强凌弱的强国、富国的利益,维护霸权主义者、强权主义者利益的。我们从来就不听那一套”。在邓小平改革思想的指引下,我们党坚持使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深深扎根于中国社会土壤,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现代化建设伟大目标的战略高度,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依法治国,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保障和法治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长期实践中得到持续巩固、发展和完善,为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政治制度保障。
第三,成功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指引中国改革事业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1982年9月,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同志就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曾几何时,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源自于毛泽东同志领导中国共产党开辟的正确革命道路,而中国的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成功也要归功于邓小平同志领导我们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邓小平同志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道路问题是根本问题。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邓小平同志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贡献,也是邓小平改革思想的重大实践成就。我们正是通过改革才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邓小平同志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深刻指出:“坚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对于改革的伟大成效,邓小平同志也有过概括:“改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工作方式和精神状态的一系列深刻变化。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在一定的范围内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革命性变革。这是一件大事,表明我们已经开始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路子。”
第四,大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孕育了改革开放精神,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强调,“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忽视了发展生产力,所以现在我们要特别注意建设物质文明。与此同时,还要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
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把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为到二十世纪末需要抓紧做的四件工作之一,郑重地向全党提了出来。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明确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战略方针,提出了培养“四有”新人的根本任务。全国广泛开展了“五讲四美三热爱”、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提高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涌现出了一批时代楷模,有效促进了党风和社会风气的好转。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果丰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邓小平改革思想的伟大实践还孕育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勇于担当,开放包容、兼容并蓄的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为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