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是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信息技术,推进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建设,依托已有资源,提升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等。
第二,提升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增强为国争光能力。一是完善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坚持开放办体育,形成国家办与社会办相结合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创新优秀运动员培养和优秀运动队组建模式,建立向全社会开放的国家队运动员选拔制度,充分调动高校、地方以及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的积极性。可以说,选拔高水平运动员的基础是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活动,通过群众体育活动让有天赋的运动员,不断地被选拔出来。
综合评估竞技体育项目发展潜力和价值,统筹各项目发展,建立竞技体育公共投入的效益评估体系。
二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训练体系。加强优秀运动队复合型训练团队建设,构建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训练体系。统筹国际国内体育科技资源,构建跨学科、跨地域、跨行业、跨部门的体育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加强科研攻关、科技服务和医疗保障工作。
当今的体育运动和科技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在训练设备、训练方法、运动康复、营养摄入等方面,都运用了高科技。体育成就的背后,是一国科学技术实力的综合体现。
三是建立中国特色现代化竞赛体系。推进竞赛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现代体育运动规律、与国际接轨的体育竞赛制度,构建多部门合作、多主体参与的金字塔式体育竞赛体系,畅通分级分类有序参赛通道,推动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学校竞赛体系有机融合。深化全国运动会、全国冬季运动会、全国青年运动会改革。支持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活动,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形式多样的系列赛、大奖赛、分站赛等。
四是做好2020年东京奥运会、残奥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备战参赛工作。对于这部分工作,我国的体育健儿和体育工作者已经交出了非常完美的答卷。
五是全面推动足球、篮球、排球运动的普及和提高。积极探索中国特色“三大球”发展道路,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三大球”训练、竞赛和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强化科技助力,提高“三大球”训练、竞赛的科学化水平。挖掘“三大球”项目文化,提高大众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三大球”在所有体育项目中的关注度是最高的,当然,“三大球”出成绩的难度也是最大的。因为“三大球”既体现运动员个体的水平,还考验集体项目特有的协调、配合、团队精神,以及战略战术运用的水平。
六是推进职业体育发展。鼓励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道路,支持教练员、运动员职业化发展,组建职业联盟。完善职业体育俱乐部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俱乐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建立体育经纪人制度,积极探索适应中国国情和职业体育特点的职业运动员管理制度。完善职业体育联赛体制机制,充分发挥俱乐部的市场主体作用,培育形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职业联赛。
第三,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一是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完善体育全产业链条,促进体育与相关行业融合发展,推动区域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加快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体育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新生产方式、服务方式和商业模式,促进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体育服务业提质增效。
体育产业包括两个重点板块:体育制造业和体育服务业。体育制造业包括体育设施、体育器材。当前,我国参与体育锻炼人群的规模越来越大,所以,体育用品的制造、更新、维护等有着巨大而广阔的发展空间。体育服务业是体育产业的核心。作为生活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服务业迅速发展壮大,带动了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从国内外体育产业的对比分析和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判断,体育服务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阶段,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将稳步提升,成为服务业的重要增长点,这将有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支持体育用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示范应用,引导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力度,显著提升体育用品供给能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名体育企业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体育品牌,完善健身教练、体育经纪人等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扶持体育培训、策划、咨询、经纪、营销等企业发展。鼓励大型健身俱乐部跨区域连锁经营,鼓励大型体育赛事进行市场开发,支持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