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一背景下,我们要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认识到,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在新发展阶段中我国比较优势来源的转变,正如前面提到的,由廉价劳动力逐步转变为超大规模市场和内需潜力。那么在这一过程中,哪些产业将会逐渐成为新的优势产业呢?就是规模经济型产业。简单地讲,在产业发展中,如果生产规模扩大,平均成本就会下降,产品竞争力就会增强,而且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也会为其发展提供一个很好的支撑。我们看到,很多规模经济型产业都是先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中发展起来,形成规模经济,再进入国际市场。比如,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到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产销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2%,均创历史新高。由此可见,在规模经济型产业发展中,内需与外需互补,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怎么理解?一个产业在国内超大规模市场的发展中,不断扩大生产规模,降低平均成本,增强产品竞争力,之后进入国际市场,扩大外需,形成更大的规模经济,进一步增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从而加大出口。比如,有的新能源车企产品销往国外后,用获得的利润进一步改进产品,提升竞争力,从而在国内获得更多市场份额。
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推动规模经济型产业发展成为优势产业。那么,规模经济型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从何而来?经济学上,把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再看规模经济型产业,是固定成本较高的产业,而固定成本最典型的就是研发成本。也就是说,规模经济型产业是研发成本投入较高的产业。特征包括:网络效应强,比如现在的互联网平台,要有足够的规模,才能有竞争力;学习效应强,通过市场反馈,推进技术迭代,以技术、信息积累形成规模效益。由此可见,规模经济型产业往往是创新密集型产业,通过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有利于打造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一方面,要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就要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发展创新密集型产业,打造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打破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打通制约经济循环的关键堵点,促进商品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另一方面,要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就要推动内外贸一体化改革。以前,内贸、外贸两个体系是分开的,很多企业也只做外贸,很少涉及内贸。但随着我国国内市场的发展,形成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需要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构建新发展格局,所以要推动内外贸一体化改革。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内外贸规则制度衔接融合、市场渠道对接、产业链融合和产业创新,提升企业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力以及克服困难、抵御风险的能力。如果国外市场环境变差,出口受限,那么企业就可以改为在国内市场销售,不仅可以保留渠道,继续生存,而且还能扩大生产规模,更具竞争力。
总的来讲,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一个长期战略,而非权宜之计。要认识到,新发展格局不是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权宜之计,而是顺应我国新发展阶段的经济发展客观趋势提出的一个长期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积极战略,而非消极战略。通过畅通国内大循环,打造规模经济型产业,也就是创新密集型产业在国际竞争合作中的新优势,推动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构建新发展格局是一个开放战略,而非封闭战略。推动形成宏大顺畅的国内经济循环,就能更好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既满足国内需求,又提升我国产业技术发展水平,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另外,构建新发展格局,可以应对国际环境的不确定性,在关键时刻可以做到自我循环,确保在极端情况下经济正常运转。通俗地讲,这是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从内循环看,其根本就在于全面深化改革;从外循环看,其根本就在于扩大制度型开放,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由此可见,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就是改革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延伸。
三、贸易强国建设与高水平对外开放
贸易强国建设,本质上需要通过高水平对外开放来推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就是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对于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在扩大国际合作中提升开放能力,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决定》从五个方面对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作出部署。这五个方面包括,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优化区域开放布局、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可以说,通过这五个方面的具体工作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第一,更大范围的开放。这既包括国内开放区域范围的扩大,也包括国外开放对象国范围的扩大。从国内开放区域范围的扩大来看,正如《决定》所提出的要“优化区域开放布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起步,由点到线、由线到面逐渐由沿海延伸至沿边、沿江和内陆地区,区域布局不断优化。也就是说,我们的开放由东部地区到中部地区,再逐步延伸到西部地区。目前,东部地区仍是我国外贸的“压舱石”,而中西部地区外贸增速加快、领跑全国,正逐步成为开放前沿,对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加强。从国外开放对象国范围的扩大来看,改革开放后三十多年,我国开放对象国主要是发达国家。党的十八大后,我国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扩大向周边国家开放。也就是说,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国开放对象国的范围进一步扩大,与发展中国家、落后国家的经济联系更加密切。总的来说,我们在推动双向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深化沿海开放,扩大向西开放、向周边国家开放,加快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