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大任务的缘由
(一)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初衷
过上富足殷实的生活一直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美好梦想。比如,《礼记·礼运》篇对大同世界有这样的理想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但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大多数时候人们生活都处在困顿的境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后,中国人民的生活才发生了质的改变,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不断迈上新台阶。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式现代化最根本的价值追求。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这决定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初衷。
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历史唯物主义肯定人民群众在历史创造中的主体作用。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初心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党,党除了国家、民族、人民的利益,没有任何自己的特殊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
第二,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这从实践方面证明了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初衷。
纵观历史,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以人民利益为根本考量,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战争年代,党领导人民打倒列强除军阀、打土豪分田地、抗击日本侵略者、推翻蒋家王朝的腐朽统治,都是为了让人民获得解放,走上谋求幸福生活的新道路;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也是为了改变人民贫穷落后的状况;进入新时期,党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是为了让人民尽快富裕起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注重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比如,我们党组织实施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力度最强的脱贫攻坚战,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科学有效抗击新冠疫情,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大力解决住房保障、教育公平、生态环境、司法公正、资本无序扩张、文娱乱象等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和谐。这些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
(二)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归宿
在明确了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初衷或者说出发点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归宿或落脚点。
进入新时代,中国人民缺吃少穿、物质匮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已经从追求“有没有”转向更加注重“好不好”。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成为现代化建设的落脚点。我们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进一步理解。
第一,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二,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收入分配结构通常有橄榄型、金字塔型、哑铃型和倒丁字型。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我们要有效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
第三,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近三年来,我国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1200万人。比如,2021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269万人,2022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06万人,2023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有了就业就有了收入,有了收入就可以帮助自己以及家庭成员成长和进步。所以说,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目前,稳就业面临总量和结构性两方面挑战。必须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完善就业优先政策,落地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相关政策,稳住就业基本盘,努力让更多劳动者获得工作岗位。
第四,社会保障体系是人民生活的安全网。现代国家通常有着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目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覆盖人口规模最大、功能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扩面取得了显著成效。2016年,中国政府获国际社会保障协会颁发的“社会保障杰出成就奖”。我们从几组数据来看,2023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6643万人;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全国共有城市低保对象663.6万人,农村低保对象3399.7万人。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巨大进步。
但不容忽视的是,社会保障面临着一些新挑战,比如我国社会出现的老龄化、少子化、就业多样化等问题都需要妥善应对。我们必须按照中国式现代化对社会保障体系提出的更高要求,不断健全覆盖全民、统筹城乡、公平统一、安全规范、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第五,健康是人民幸福生活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人民的幸福生活,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健康。健康是1,其他的都是后边的0,1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为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我国实施了健康中国战略。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发布;2019年,《国务院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和《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发布。这三个文件从宏观到微观,逐步细化了健康中国建设的具体要求。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必须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进政策,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
为了更好地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除了促进人口健康外,还需要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以应对老龄化、少子化为重点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健全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务体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