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汤遗址航拍图,遗址上方已修建了保护棚。 新华社发(中共仙居县委宣传部供图)
4月23日至24日,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北京举行,四川资阳濛溪河遗址群、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甘肃临洮寺洼遗址、西藏康马玛不错遗址、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陕西宝鸡周原遗址、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安徽淮南武王墩一号墓、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新疆喀什莫尔寺遗址等十个项目脱颖而出。这些新发现,犹如一把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了解中华文明的新窗口,让我们得以更清晰地探寻中华文明的“前世今生”。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考古,就是解开这古老文明神秘面纱的关键。此次入选的考古遗址新发现,时间跨度大,地域分布广,从旧石器时代到古代墓葬,从西南边陲到华北平原,它们共同勾勒出一幅宏大而细致的中华文明发展画卷。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不仅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更通过科技与人文的深度融合,揭示了古代社会从适应自然到改造自然、从区域互动到文化融合的演进逻辑,为我们理解“何以中国”提供了新的视角。
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每一处考古遗址,都如同一部无声的史书,展示着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诠释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历程。例如,北京房山琉璃河遗址,作为西周燕国的都城所在地,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玉器等文物,铭刻着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那些精美的纹饰、神秘的铭文,诉说着燕国在西周时期的兴衰沉浮,让我们看到了分封制度下诸侯国的发展轨迹。又如云南晋宁河泊所遗址,出土的大量简牍等文物,实证了汉代中央政府对云南地区的有效管理,为研究西南边疆的开发和民族融合提供了珍贵资料。这些文物资源,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我们探寻历史的道路,成为历史的见证,让我们不断领悟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我们的文化底气更加深厚,文化自信愈发坚定。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考古工作。不论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还是《“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施行……都为考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这些举措使得考古工作定位更加精准,目标任务更加明确,越来越多的考古成果得以展现。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过去,也连接着未来,它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更属于子孙后代。我们要坚持一体推进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持续健全遗产保护、管理和监测体系,完善传统村落、遗迹遗址等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深刻汲取国内外重大文物灾害事故教训,督察落实主体责任,强化隐患整治,增强历史文化遗产防护能力,持续加强执法督察,规范举报流程,严厉打击文物犯罪。
考古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默默奉献的考古工作者。一代又一代考古工作者躬身田野、胼手胝足,他们风餐露宿,在田野中寻找历史的蛛丝马迹;他们青灯黄卷,在研究室里解读文物的密码,在铸就民族血脉的基石上深深镌刻文化自信,使古老文明在世界舞台上展现绚丽风采。在陕西宝鸡周原遗址的考古工作中,考古工作者长期坚守,面对复杂的遗址环境,他们凭借专业知识和耐心,一点点揭开周原的神秘面纱。正是因为有了这些考古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我们才能看到如此丰富的考古成果。我们要不断完善野外考古奖励激励机制,提高一线人员待遇,关心爱护考古工作者,加强考古队伍建设、改善考古工作条件、加强考古学科建设、创新文物领域人才引进和评价机制等方面的机制性建设,吸引更多人才投身其中,推动考古事业持续发展。
考古学的意义,在于以实证解码文明基因,以对话重构历史叙事。2024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它不仅勾勒出中华文明“满天星斗”的起源图景,更以技术、制度与精神的连续性,回答了“何以中国”的永恒命题。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处,考古学正以一把洛阳铲、一台深潜器、一组基因数据,书写着中华民族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宣讲家网 黄宗跃)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