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了以下五点要求。一是“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这是因为传统产业关系国计民生,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二是“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技术创新,而创新的偶然性会给顶层设计带来新的挑战。三是“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这里我强调两点:一个是“先立后破”,要知道只有先立后破,才能稳中求进;另一个是“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其中“高端”,必须是价值链高端,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同时还是产业链的核心,是“微笑曲线”的左端和右端。四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特别注意,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各领域各方面改革,充分发挥新型生产关系对新质生产力形成与发展的特殊推动作用,应特别重视通过改革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各类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让各类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五是“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借鉴世界各国有益于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创新成果,集聚先进生产要素,深化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推动互利共赢,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对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出了新要求。我们要看到,人工智能开启了新纪元,处于“跃迁”的关键节点。2022年以来,ChatGPT、DeepSeek等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不断涌现,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取得里程碑式重要突破,标志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GPT-4推出两个月后,月活用户突破1亿,而DeepSeek仅用7天就打破了这一纪录,而且它的成本比GPT-4要低得多。因此,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一,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着力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创造生态。具体来看,要加强基础研究,推进基础理论创新和技术革命性突破,同时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人才基石。
第二,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培育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统筹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一是要推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二是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因为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创新的前沿方向,通过培育和布局这些产业,可有效引领整个产业体系向着更加高端、绿色、智能的方向发展;三是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
第三,着力推进发展方式创新:走绿色低碳经济之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生产力的内在联系。具体举措主要是:一是推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促进循环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三是推进产业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比如,我们在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过程中,有两个创新成果,一个是“被动式住宅”,又称“被动屋”。它是一种节能建筑,主要通过住宅本身的设计构造达到一种能源消耗与利用的平衡。另一个是装备式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节能环保,提高建筑的能源利用效率。此外,要积极建立全球统一的模型或标准,如建筑信息模型、全球信息模型等。
第四,扎实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发展需求相适应。具体来看,健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体制机制。其实在这方面,我们要做到全数字化。我到三一重工调研时,负责人谈到一个口号就是“要么翻身,要么翻船”,令我印象深刻。他说,按照党中央的要求,三一重工在数字化转型上要先行先试,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但当时,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是数字化,董事长就提出“三一的数字化转型,要么翻身,要么翻船”。经过短短两三年的努力,三一重工北京桩机工厂获评全球重工行业首家“灯塔工厂”,人均产值突破千万元。之后,强化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体制机制,完善推动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过去讲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现在讲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表明未来发展的主体就是实体经济数字化。
第五,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创新。人是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要大力培养知识型、创新型、技能型人才,建设一支新型劳动者大军。什么是人才?人的活动边界往往是其能力乘以机会。这里,政策制度、体制机制为人才的成长、发展提供了机会,各类教育为人才培养了各方面能力。通过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促进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劳动者跃升为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成为战略人才、应用型人才等;传统劳动资料跃升为更高技术含量的劳动资料,如先进制造技术、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等;传统劳动对象跃升为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如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
总而言之,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和最紧迫的任务,指引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在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一必然的逻辑推进中,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将为中国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努力实现社会生产力可持续跨越式发展,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支撑。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