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全球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宝库。其流域水生生物超过4300种,珍稀特有物种如中华鲟、长江江豚等,是生态安全的关键屏障。然而,过度捕捞、污染、栖息地破坏等因素,使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长江“十年禁渔”政策自2021年1月1日实施以来,不仅为水生生物提供了休养生息的空间,也为长江生态系统的恢复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背景下,为使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得到更有效的保护,仍须从制度规范、组织机制、生态修复和科技应用等多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的保护体系,确保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制度规范筑牢保护基石。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建设是根本保障。在国土空间生态格局中,长江生态系统占据着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为确保保护措施落地见效,需要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全面贯彻“十年禁渔”,加快制定配套细则,如长江流域禁渔管理条例、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垂钓管理办法等,完善船舶管理、垂钓规范、市场流通等制度。禁渔与增殖放流协同推进,重点保护濒危水生生物物种。规范增殖放流操作技术、地点选择,增加珍贵濒危物种放流数量,优化放流结构,加速恢复渔业资源种群数量,实现生态效益最大化。同时,通过宣传教育提升公众意识,形成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合力。长江流域地域广阔,涉及多个省份,需遵循“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的原则,细化生态补偿制度,推动跨省流域横向补偿合作,并严格遵循相关文件,研究科学规范的补偿方式。借鉴新安江生态补偿模式,凝聚共识,求同存异,为长江水生生物的种群数量恢复与种群结构优化积极开展协商。
组织机制凝聚保护合力。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生态保护、修复及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需要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协同发力,健全组织机制保障,凝聚各方保护合力。首先,完善流域协调机制至关重要。推动建立长江流域协调机制,明确长江流域协调机制的组织架构、工作程序、协调方式、管理职责及法律后果,加强协调机制运行、开展生态环境系统治理等重点工作,审议长江保护重大政策及重大规划。其次,构建跨区域跨部门协作机制是提高协同工作效率的核心要义。推动长江流域相关省份建立协同治理机制,打破行政区划壁垒,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一体化提升水利管理能力和水平,打通流域保护治理因行政边界出现的“堵点”。同时,加强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业、农业、水利、公安、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的日常沟通与协作,定期通报长江水生生物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治理等相关工作情况,搭建起信息互通桥梁,提升部门间工作衔接效率,协同推进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最后,提升执法监管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利用视频、雷达、无人机等设备,构建远程监控预警和分析系统,实现对重点水域的实时监控,提升渔政执法监管现代化、智能化水平。同时组织开展多部门联合执法行动,严厉打击非法捕捞、侵占河道、污染水体等各类危害长江的违法犯罪行为,形成维护河湖健康生命的强大合力。
生态修复改善栖息环境。持续优化生态修复,为水生生物创造适宜的栖息与繁衍条件,维护长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为此,须从生态修复改善栖息环境的几个关键方面着力。首先,强化重要栖息地整体性保护是保障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根本。通过精准划定生态红线,严格限制生产性开发活动,减少人类活动对栖息地的干扰。实施长江水生生物生态修复工程,通过灌江纳苗、江湖连通和设置过鱼设施等措施,改善因挖沙采石、取水排污、拦河筑坝等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恢复中华鲟、长江鲟等水生生物重要栖息地的环境条件,满足水生生物洄游习性和种质交换需求。其次,实施珍稀濒危物种种群复壮计划是恢复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关键环节。建立“人工——半自然——野外”梯度适应体系,提升物种的野外适应能力。同时,防止外来物种进入自然水体,避免其对本土物种生态位的侵占和生存环境的破坏。最后,系统推进长江水生态调度工作是维护长江水域生态平衡的重点。为深入研究长江干支流水库群蓄水及运行对长江水域生态的影响,需以水生生物需求为基础构建综合调度模型,实现防洪、航运、发电与生态保护等多目标协同优化,从而最大程度地减少水资源开发利用对长江水域生态的负面影响。此外,加强长江流域江河湖泊生态用水保障,建立健全长江生态流量监测网络,对重要控制断面和主要水工程生态流量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和预警,确保干支流江河湖泊重要断面的生态流量。
科技应用提升保护效能。长江保护治理正处于关键阶段,需提升科技支撑与引领能力,推动保护工作科学化、精准化和高效化。首先,生物观测是进行长江水生生物完整性评价的基础。水生生物观测的核心目标是为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评价提供基础数据,这些数据也是衡量长江禁渔成效的重要依据。需综合考虑不同环境条件及人类活动强度,科学选址建立生态观测站。例如,可借鉴“1+X”模式,联合多部门共同参与观测站选址建设,确保观测站点布局科学合理。同时,与大型水文观测站合作,开展长期生态研究,重点观测珍稀特有鱼类及其他重要水生生物的种群动态。推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航、水下声学监测、AI图像识别等技术,建立长江水生生物资源观测网络,并将观测数据整合至智能化分析平台,提升观测效率和科学决策能力。其次,人工保种研发是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重要支撑。人工保种技术的发展依赖于先进的科技手段。应加大研发资金投入,成立专项科研基金,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组建跨学科团队,加强科技创新攻关,围绕长江水生生物保护的基础理论和关键问题开展研究。借鉴中华鲟、长江鲟人工保种场的成功经验,扩大繁育群体规模,突破人工繁育技术难题。最后,科技成果转化是提升长江水生生物保护效能的关键。应加快推进长江大保护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重大行动,重点聚焦气候变化适应性技术与新污染物防控技术的开发,强化联合攻关。同时,需加大中央财政对长江保护修复相关科研活动的支持力度,并设立长江生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以加速科技成果的落地应用。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