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带雨林,是地球上最具生物多样性的区域。这里阳光充足、雨露充沛、土壤肥沃,既有乔木参天,也有灌木丛生,更有破土幼苗,它们紧密交织、共融共生。肩负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大使命,北京以制度创新突破要素边界,涵养“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让产业协同效应持续放大。在这片雨林中,每颗创新的种子都能在得天独厚的阳光、土壤中蓬勃生长,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源头活水”。
乔木层:拓展创新体系的深度与厚度
乔木层位于热带雨林的最上层,具有较强的抗风性和光合作用能力,直观显现森林的外貌,是整个生态系统的关键。在创新生态中,以新型研发机构、基础设施平台为主的“乔木层”,在突破和培育关键核心技术、争夺科技话语权,集聚全球顶尖科技人才中发挥重大作用,决定着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深度与厚度。研究显示,40%的诺贝尔奖是依托重大基础设施带来的新发现。
北京以新型研发机构、高校、基础设施平台为牵引,通过创新机制与资源整合,在市场化力量“干不了”或“不愿干”的关键环节,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
2018年3月,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以下简称北京脑所)成立。6万余平方米试验空间保障,每名主要研究者每年数百万元科研经费支持,5年为周期考核……北京脑所比照世界顶级脑神经研究机构待遇,从全球遴选人才。
不以“帽”取人,入选只凭具有开创性的科研实绩,再从入选者中百取其一。一时间,北京脑所群星闪耀。“北京市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我们得以汇聚起35位世界顶级人才。”北京脑所副所长张泽工说,“理想与使命合一,就会激发出人的无限动力。”
人类大脑,由数百亿个神经元彼此相连。因此,在人类与疾病的斗争史上,神经损伤始终是最顽固的堡垒之一。脑机接口犹如破解大脑的“摩斯密码”,是未来产业新赛道的典型代表。它不仅能应用于重大脑疾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更在智能增强等方面有无限潜力。2023年,北京提出攻关“脑机接口”,这一重大科研任务落在了北京脑所肩头。
然而,脑机接口的科研攻关,涉及学科多、研发链路长,就像探寻宇宙般浩瀚复杂,极难高效协同。但在北京脑所这样的新型研发机构,“跨界”与“融合”早已成为一种新常态。
以电极为例。脑机接口所需电极,是在患者脑部硬膜外植入,必须做到薄如蝉翼。随之而来,便要考虑功耗、防潮以及散热温度是否会灼伤脑细胞等一系列问题,跨越多个学科。“在国外,做一个环节的多学科验证需要近两周时间。但我们通过科学配置相关领域科学家,三四个小时就能完成。”张泽工这样类比。
正是这种高效、有组织的科研,“北脑一号”仅用两年时间便进入临床阶段,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近年来,北京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布局,建设了9家新型研发机构,涌现出新一代量子计算云平台、原生多模态大模型等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
同时,北京还拥有28%的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成了全国最大的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比地球磁场高出60万倍的强磁场,接近绝对零度的极低温,把时间“切割”到只有1秒的一亿亿分之一的超快光场……
“有了这些大装置、大平台支撑,北京产生的重大原创突破有望越来越多。”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张继红说。
灌木层:提振产业效能,打通生态循环
在创新雨林中,灌木层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养分再利用,促进系统的健康和稳定。高成长性的创新型企业好似灌木,是各类创新成果转化及产业落地的关键环节。
在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过程中,北京的一张“王牌”就是孕育了一大批不断涌现创新成果的高成长性企业——它们肩负着整合上下游资源、提振产业效能、打通生态循环的重任。
犹如硬币两面,这些高成长性企业的技术优势虽然明显,但如果不能快速产业化,就会失去市场先机,更会制约整个产业链的跃迁。
从给机会到给政策,北京持续助力高成长性企业“高跳快跑”。
北京航景创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景创新)是一家专注于工业级无人直升机系统研发制造的企业。创始人王伟说:“现在我们把图纸从实验室送到制造基地,只需穿过一条马路,3分钟时间。很难想象,几年前要做这件事,我们必须横跨500余公里,耗费6小时。”
当年,王伟攥着图纸走出实验室,发现成果转化之路困难重重。其时,企业资金十分有限,在北京工业用地每亩超百万元的地价面前,王伟踌躇不前。况且设计制造车间,又是一笔不菲花销。“不如将制造基地建在山东潍坊,建造成本能节约2/3。”王伟心里盘算。
但很快,始料未及的问题接踵而来:样机参数反复调整,一个技术细节需要往返两地10余次,时间和交通成本极高;产品客户集中在北京,无人机运输的物流成本同样是笔不小开支;技术骨干疲于两地奔波,有离职的风险……
研发与制造分离的成本之痛,萦绕在许多像航景创新这样的智能制造企业负责人心间。
一筹莫展之际,王伟得知北京提出大力扶持高精尖产业。中关村房山园首创“前店后厂”模式,即提供统一的研发办公空间和一路之隔的标准化厂房,让还在起步阶段的高成长性企业成为“租客”,把宝贵资金聚焦在研发环节。
当即,王伟与园区签约租赁约8000平方米空间,将研发和生产基地一并搬来。推敲图纸细节后,即可加工、检测,然后快速进入装配线,航景创新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昔日名不见经传的初创企业,如今已成为打破西方多年技术封锁的“隐形冠军”。
航景创新的崛起之路,既是企业创新力的不断迸发,亦是政府“有形之手”精准赋能的生动缩影。
“前店后厂”模式由此被写入了《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仅中关村房山园就有15家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企业应用这一模式。
“飞鸟相与还”的生态栖息渐入现实。
关注高成长性企业发展的阵痛,为企业和人才精准匹配政策与服务,北京下大力气支持产业链上的龙头与链主——它们是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也是成果转化的主要承载,赋能的是整条产业链。
在北京工业大学科技园大厦,机械与能源工程学院教授张跃明20余年执着于“一条曲线”,助力我国工业减速器实现了制造自由。
这条让张跃明和团队魂牵梦萦的“曲线”,是RV减速器摆线轮的外齿廓曲线,也是RV减速器的“核心线”。在RV减速器齿轮传动中,哪怕只有1微米误差,经过6个关节层层放大,最终误差会放大数十倍,产品精度要求极高。
这一关键技术曾长期被日本企业垄断——中国企业购买,便要多花约1倍的价钱,延期交付更是常事。
关键节点难以突破,产业上游的轴承零部件加工企业陷入被动,下游的工业机器人单价更是居高不下,可谓四处掣肘。
多年深耕这一领域的张跃明决心抛弃仿制路线,从源头创新,自主设计国产化RV减速器。他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设计制造,终于将理论设想转化成为工业化产品,打破了日本企业30余年的垄断。
“但在学术体系里,优势一度无法体现。”张跃明坦言。
为支持科研人员不断释放创新活力,2019年,《北京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出台。这之后,北京工业大学将“机器人关节RV减速器制造工艺”这一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张跃明的重要业绩,纳入绩效、岗位、职称考核指标。张跃明由此晋升教授职称。同时,他在学校与石家庄政府的见证下,与河北省一家企业建起精密传动技术研究院,开启了产业化之路。
锚定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任务,支持人才创新,北京为整个创新生态持续提供能量中转和养分输送,不断激发企业和人才的创新创业创造活力。
草本层:深扎根系,积聚创新韧性
2025年,北京市中小企业已经突破200万家,呈现出创新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特点,在产业链的每一个节点发光发热。它们处于创新生态雨林中的草本层,不断汲取水分和养分,肥沃土壤,是众多微生物的栖息地。
在北京的创新沃土中,这些企业从一个格子间、一张办公桌,甚至是一张试验台蹒跚起步。一旦遇到政策“阳光”和金融“活水”,它们便犹如成千上万条充满韧性的藤蔓向上攀延,逐渐枝繁叶茂。
直到法国知名药企以10.3亿美元购入一款尚未进入临床的原创新药,许多业内人士才第一次听说昱言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昱言科技)和它的创始人、北京大学医学部精准医疗多组学研究中心主任黄超兰。
很难想象,4年前昱言科技是从一个租赁的7平方米试验台起步,开启新药研发之路的。
一位专注于科研的科学家,为何敢走上这条“耗时10年,耗资10亿美元,成功率不足10%”的创业之路?从创立那天起,昱言科技就享受着在一家名为巢生实验室的孵化器“超配服务”:从财务、审计,到法务,孵化器几乎无偿地为企业提供了比肩投行的资源。
2022年,北京出台《标杆孵化器培育行动方案(2022—2025年)》,着力培育一批“伴随式”孵化器,并要求它们新孵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000家、瞪羚企业500家及一批前沿和颠覆性技术企业。巢生实验室就是北京重点扶持的9家引领类标杆孵化器之一。
巢生实验室在生命科学领域深耕10余年,对生物医药的风口有敏锐触觉。“我们不是去找创新公司,而是用科学家的科研想法去孕育公司,做科学家最亲密的助手。”巢生实验室北京执行总裁盛俐说,“为让科学家专注研发,有时甚至连企业早期核心团队都由我们组建。”
即便如此,昱言科技在成长路上仍面临困境——找到新的靶点,犹如在沙漠里寻找一粒特定的沙子。在最耗费财力的研发阶段,几乎没有市场资本敢于下注。
2022年,由巢生实验室自有基金首投,红杉资本等机构投资后续轮次,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企业沉下心来做科研,从收集分析临床肿瘤样本到利用蛋白质组学和数据分析,从靶点挑选到做成药物分子……昱言科技仅用了两年时间。
巢生实验室几乎只投风险最大、最难融资的种子轮,源自北京市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投长期”的持续引导——聚焦高精尖产业体系,设立8支政府投资基金,形成了千亿级规模的耐心资本供给网络,带动约360亿元社会资本投资,不断强化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的“选种”和“育苗”。
中科海纳、质谱AI……在北京重点发展的战略科技领域,几乎每家富有潜力的初创公司背后,都有耐心资本和孵化器陪跑。将目光放眼全市,众多尚未走到聚光灯下的科技企业正在深扎根系、舒展新芽,悄然生长。
记者手记:
科技力量从未像今天这样深刻影响国家的前途命运。作为我国科技基础最为雄厚、创新资源最为集聚、创新主体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首都北京,正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和尊重科研规律的定力,涵养着一片创新的热带雨林。
在实验室不停变化的数据里,在“智造”车间的轰鸣声里,在奋斗者的灼灼目光里,在政策春水与市场暖流的交汇处……记者选择记录这些跃动的微观经济细胞,从中见证生长的力量。乔木、灌木与草本正以韧性对抗不确定性,以创新突破回应时代叩问,为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鲜活实践作出生动注脚。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