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主要挑战、发展目标与光明前景
(一)主要挑战
1.技术瓶颈
在一些关键领域,如高端芯片制造,10nm以下的高端芯片生产能力仍亟需提升;航空发动机的核心部件制造也主要依赖海外,限制了相关产业的自主发展。我国工业软件长期依赖国外产品,尤其是在高端工业软件领域。
2.产业结构问题
我国在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生产性服务业对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但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与制造业的融合深度不够。
3.质量与品牌短板
部分制造业产品存在质量问题,质量稳定性、可靠性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有差距,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形象。尽管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但在全球具有广泛影响力和高附加值的知名品牌相对较少。
4.绿色转型压力
在全球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的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面临着更高的环保要求和碳排放压力。虽然我国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来看,绿色低碳技术在制造业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我国制造业的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相对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在单位产品能耗、原材料利用率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
5.产业链供应链风险
我国制造业产业链的协同性有待加强,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技术合作、生产协作不够紧密,导致产业链整体效率不高,难以形成强大的产业集群效应。由于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产品的进口依赖度较高,我国制造业供应链安全面临一定的风险。
6.人才短缺
我国制造业在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等方面需要大量高端创新型人才,但目前这类人才的供给相对不足。制造业的发展需要大量高技能产业工人来支撑,而我国目前的高技能产业工人数量相对不足,难以满足企业生产和技术升级的需求。
(二)主要发展目标
1.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
第一,创新能力。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部分优势行业形成全球创新引领能力,关键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创新体系更加完善,企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有望进一步提高,每亿元主营业务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数持续增加,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稳步提升。
第二,质量效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显著提升,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产品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一致性显著增强,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占比明显提高,制造业增加值率大幅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竞争力。
第三,结构优化。传统制造业加速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制造业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生显著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在全球产业分工和价值链中的地位明显提升。
第四,可持续发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大幅下降,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显著提高,绿色制造体系全面建立,制造业向低碳、环保、可持续方向发展,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建立健全废旧产品回收和资源循环利用体系,推动原材料产业绿色化转型,提高资源的循环利用效率,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促进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国际竞争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这些企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布局、资源配置和市场拓展,具备较强的海外投资、并购和运营管理能力,在国际市场上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制造业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比重不断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在全球制造业市场中的份额稳步增加,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2.2050年主要发展目标
第一,综合创新能力。建成全球创新网络的关键枢纽,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协同创新机制高效运行,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顺畅,创新要素集聚与流动自由,形成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系统。在高端芯片、航空发动机、高端数控机床等关键领域实现完全自主可控,不再受制于人,部分技术达到全球领先水平,引领世界制造业技术发展方向。
第二,质量效益。制造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领先水平,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显著增强。中国制造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以高品质、高性能著称,附加值大幅提高,单位产品利润空间广阔,对全球市场具有强大吸引力。
第三,产业结构优化。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业蓬勃发展,成为制造业的主导力量,形成多个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集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服务型制造企业,推动制造业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第四,持续发展能力。制造业全面实现绿色发展,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用水量等指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构建起资源循环利用和绿色制造体系,实现制造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高度发达,资源回收利用率大幅提升,制造业对自然资源的依赖显著降低,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全球领先水平,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五,国际竞争力。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引领能力的跨国公司,它们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生产布局、资源配置和市场拓展,具备强大的海外投资、并购和运营管理能力,在国际市场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制造业出口产品以高端装备制造、高附加值产品为主,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质量和效益显著提升,中国制造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稳固,成为全球制造业的标准制定者和规则引领者。
(三)中国成为制造强国的光明前景
展望未来,中国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华丽转变。在经济领域,强大的制造业将带动我国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可持续。制造业的高端化发展将创造更多的高附加值产品和服务,提高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和竞争力,为国家经济增长注入强大动力,使我国有望成为全球经济的引领者之一。
在社会层面,制造强国建设将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加美好生活。智能化、个性化的制造业产品将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高品质的消费需求;绿色制造理念的普及将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同时,制造业的稳定发展也将为社会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促进社会稳定和谐。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作为制造强国将为全球制造业发展贡献更多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们将积极参与国际产业标准制定,提升在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中国制造业企业将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国际合作平台,加强与世界各国的产业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制造业的繁荣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肩负着建设制造强国的历史使命。每一个制造业企业和每一位制造业从业者都是这场伟大征程中的重要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以创新为引领,以质量为核心,以产业协同为支撑,以政策保障为依托,坚定不移地走制造强国之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