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伟大抗战精神的丰富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概括了伟大抗战精神的科学内涵,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第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语,出自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的《日知录·正始》,意思是国家的振兴或衰亡,每一个普通人都负有责任,这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伟大抗战精神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全面升华。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中华民族得以维系和凝聚的精神纽带。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它表现为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深切眷恋,对国家、对人民的责任和奉献。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亡,原因就在于中华民族有伟大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的强大精神动力。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把中华民族逼到亡国灭种的危难地步,同时也唤起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感,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民汇聚在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旗帜下,以不同的方式投身到抗日救亡的大潮之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在伟大抗战过程中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拯救民族危亡奋不顾身反抗侵略的高度自觉。抗日战争爆发后,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最危急时刻,中国共产党为挽救民族危亡,从民族大义出发,高举抗日爱国旗帜,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共御外侮,号召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得到了空前激发,这就使抗战时期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极高的自觉性。广大中华儿女,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克服一切艰难困苦,万众一心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中。人民以各种方式,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捍卫民族独立自由,自觉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是万众一心抗击敌寇的空前团结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为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实行了总动员。在爱国主义旗帜下,中华儿女不分阶级阶层、不分民族宗教、不分海内海外、不分男女老幼,都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抗日洪流中。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呼吁国民党停止内战,一致抗日。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蒋介石被迫承诺“停止剿共,联红抗日”。在面临民族生死存亡抉择之际,全国各族人民、各民主党派、各爱国军队、各阶层爱国人士以及海外华侨参加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终于正式形成了。在这个旗帜下,全国人民团结御侮,汇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洪流,猛烈地抗击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形成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军队和老百姓,成为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决定性因素。
三是勇于斗争、敢于胜利、不怕牺牲的拼搏精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表现出誓死卫国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较以前任何时代,都表现得更强烈、更广泛、更持久。中华民族凭着勇于斗争、敢于胜利、不怕牺牲的拼搏精神,誓死捍卫民族尊严,争取民族解放,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取得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完全胜利。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表现出的在一切艰难困苦面前无所畏惧的英雄主义精神,为民族利益贡献出一切自我牺牲精神,为民族精神的振奋注入了强大活力。在民族危难之时,中华民族爆发出救亡图存的爱国热情,成为中国人民坚持抗战14年并最终打败日本侵略者的强大精神支柱。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说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蕴藏着民族的巨大凝聚力,它不仅是抵御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的伟大精神力量,也是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战胜各种艰难险阻、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永恒动力。
第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传统,崇尚气节,崇尚民族自信、自尊、自强的精神。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抗战时期,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儿女奋起抗争、前赴后继,表现出了视死如归、宁死不屈、前仆后继,抗争到底的高尚气节。面对日本侵略者的凶残行径,中华儿女用生命和鲜血捍卫民族独立和尊严,“一寸山河一寸血,四万万同胞千万兵。”母亲送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无数英雄儿女前赴后继,英勇杀敌、不惜以身殉国。涌现出以杨靖宇、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以及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东北抗联八位女战士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期间所表现出的民族气节,是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奋战到底、最终取得战争胜利的精神支撑所在。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抗击外来侵略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牢固基础。中华民族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民族气节,不仅具有救亡图存的民族性质,还具有维护人类正义事业的国际意义。中国人民同世界人民一道,以顽强的意志和英勇的斗争,彻底打败了法西斯主义,赢得了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尊敬。中华民族赢得了崇高的民族声誉。
第三,“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英雄气概,是为了祖国利益不惜流血牺牲的崇高精神。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着不畏强敌、不屈奋斗、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舍生忘死、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有着不畏强暴、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抱定了血战到底、抗战到底的信念,与武装到牙齿的日本法西斯进行了惊心动魄的殊死较量。无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无论条件多么艰苦,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同仇敌忾,无数爱国将士血洒沙场、慷慨赴死,以“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情怀奏响了一曲曲气贯长虹的英雄赞歌。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永不服输的不屈意志在抗战中被空前地激发出来,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勇往直前,面对死亡威胁义无反顾,众志成城、奋勇抗战,赢得了伟大胜利,表现出无与伦比的英雄气概。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英勇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人,其中日军52.7万人,缴获各种枪支69万余支,各种炮1800余门。中国人民为夺取抗战胜利付出了极大牺牲。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是激励全国人民不畏强敌、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英勇斗争的强大精神武器。在民族危亡、国难当头的艰难岁月,正是这种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挺起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
第四,“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百折不挠、坚忍不拔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是中国人民抵御各种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武器。当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铁蹄践踏中华大地的时候,正是凭借这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中国人民坚强地挺直脊梁,奋起反抗,殊死抗战。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展现的必胜信念,是赢得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必胜信念是伟大抗战精神的底蕴。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屡经挫折而不屈,屡受磨难而不衰,始终保持了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靠的就是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抗日战争时期,无数中华儿女怀着反抗侵略必胜的信念,义无反顾地走上抗日救亡战场,“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正是这种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使中华民族在持久抗战中顽强抗击敌人,最终打败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洗刷了百年国耻。
抗日战争是一场敌强我弱、艰苦卓绝的持久战争。抗战初期,日本侵略者凭借强大的国力和军力长驱直入,在短期内占领了大片中国领土,日军不可战胜、抗战必亡的悲观论调甚嚣尘上。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华民族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卓越的智慧,提出了持久抗战的战略方针,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斗志。在《论持久战》中,毛泽东同志强调:“日本在中国抗战的长期消耗下,它的经济行将崩溃;在无数战争的消磨中,它的士气行将颓靡。中国方面,则抗战的潜伏力一天一天地奔腾高涨,大批的革命民众不断地倾注到前线去,为自由而战争。所有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来,就使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地的堡垒和根据地,作最后的致命的攻击,驱逐日本侵略军出中国。”毛泽东同志指出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又将是属于中国的”,这些重要论断被抗战实践所证实。抗战不仅是武力的较量,更是民族意志与信念的较量。在战略相持阶段最艰苦的岁月,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重重困难,迎来了胜利的曙光。抗日战争中形成和发展的伟大抗战精神,极大地激发出中华民族的强大生命力、凝聚力、战斗力,是战胜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强大精神力量,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永不言败、敢于胜利的民族品格,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人民团结奋进、实现民族复兴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