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 “地耗”下降15.97%的生成密码

全国 “地耗”下降15.97%的生成密码

2021年至2024年,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地耗”)累计下降15.97%,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预期目标。其中2021年至2024年,湖北省单位GDP“地耗”累计下降率为21.99%,为全国第一。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自然资源部日前发布的消息显示:2021年至2024年,全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地耗”)累计下降15.97%,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预期目标。这15.97%的下降,不仅意味着我国经济增长进一步摆脱对土地的依赖,也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动能发生着深刻转变。

统计显示,我国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仍是发达国家的2-3倍,而部分省份的开发区闲置率却高达35%。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高消耗-低效率”问题,就要写好“地耗”下降这篇大文章,实现“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只有破解15.97%的“地耗”下降生成密码,才能更好地为助推高质量发展提供持久而强劲的前进动能。

15.97%的背后,是发展理念的更新。这一数据标志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依赖土地资源的“摊大饼”模式转向节约集约发展。这种转变源于对人多地少国情的清醒认知,通过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实现“向存量要空间、以质量求发展”的转型。曾几何时,一些地方依赖铺摊子的“外延式扩张”获取发展空间,过度追求做增量,导致土地资源浪费。国家推行全面节约战略,统筹用好各类增量资源和存量资源。“哪个城市能率先激活‘沉睡’的资源,哪个城市就能赢得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盘活存量资源,让一块块荒地变成“宝地”成为各地共识。15.97%的“地耗”下降,正是“实施全面节约战略”“盘活存量土地和低效用地”等政策举措合力结出的硕果。

15.97%的背后,是发展动能的焕新。这一数据本质上是我国经济发展动能系统性焕新的量化体现,其核心在于通过要素重组、产业升级和制度创新构建高质量增长的新引擎。传统依赖土地增量的“外延式扩张”被彻底重构,转换成“空间重构→要素升级→制度适配→效益倍增”的正向循环。截至今年6月底,43个试点城市盘活170万亩低效用地,这种转变使单位土地GDP产出效率提升近20%,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结构性改善。预计到2025年底,试点区域土地经济密度还将提升15-20个百分点。福建泉州石狮市的服装智能制造产业园通过国企与民企协作改造旧园区,传统服装业接上了智能制造和电商销售的快车道,推进了产业升级,增强了发展后劲,实现了动能焕新。

15.97%的背后,是民生温度的推新。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核心区,如何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向阳村提供了答案。这个典型的“城中村”,将一块长期闲置的集体产业用地,通过引入社会资本,成功转型为一座可容纳2000多名学生的教育产业园。既让周边群众享受到了优质教育资源,也让村集体获得了长期稳定收益,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在土地集约利用过程中,这种“空间重构-功能优化-品质提升”的联动模式,通过存量改造补齐公共服务短板,在有限空间内满足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体现“地耗”下降与民生改善的协同效应。类似的故事在湖北秭归、河北唐山等地上演,成为践行“民生为大”的样板。

“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苑也。”从15.97%“地耗”的减法里,我们看到了产业升级的加法和民生福祉的乘法。这一数据折射出中国经济发展已从要素驱动转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体现出中国在探索兼顾发展与保护的土地集约利用新路上的艰辛和成就。只有政府、企业和社会形成合力,坚决守护好18亿亩耕地红线,才能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可靠的保障,开辟更广阔的道路。

(宣讲家网 许华凌

作者单位:辽宁省抚顺市望花区昌图社区党委

【声明:本文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仅供参考。本文系宣讲家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视频来自新华社,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张慕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