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国际> 正文

刘宏:习近平外交思想的丰富内涵与理论贡献(4)

三、当前国际形势与我国外交战略应对

(一)当前国际形势

1.国际力量格局在变

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一些发达国家内部矛盾重重,各种弊端不断加剧,曾经主导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国家对多极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明显不适应,仍留恋单极霸权,越来越不得人心。新兴市场国家和一大批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推动多极化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2.国际发展格局在变

全球合作受到无序竞争阻碍,一些国家滥用国家安全名义,大搞发展议题泛政治化、经济活动工具化、贸易政策武器化。全球发展日渐失衡,世界经济低增长、高债务、高风险特征突出,各经济体发展前景分化明显。保护主义日益盛行,少数国家高举“关税大棒”、肆意“筑墙设垒”,加剧国际经贸区域化、碎片化。“长臂管辖”、极限施压,严重影响多边贸易体制正常运转。

3.国际安全格局在变

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但国际安全格局更加脆弱。全球安全阵营加速分化,一些国家固守冷战思维,热衷于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导致零和博弈回归、地缘政治回潮、阵营对抗回现。全球安全机制加速失灵,个别大国对国际规则合则用、不合则弃,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严重冲击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全球安全风险加速积聚,各国谋求传统安全的手段愈发升级,面临非传统安全的隐患愈发多元,地区冲突多点频发,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随时可能发生。

4.国际治理格局在变

全球治理体系新旧更替特征明显,旧格局日渐瓦解,新秩序尚待形成,全球治理机制受损、治理进程失序。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成为大势所趋。

5.国际科技格局在变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兴起,人工智能呈现爆发式发展态势,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全球科技竞争正在激烈展开。科技安全风险与日俱增,要加强潜在风险研判和防范,确保科技安全、可靠、可控。

(二)我国外交战略应对

1.通过稳定的合作增加国与国关系的确定性,提振世界各国与中国合作的信心,使双多边关系得到巩固和加强。

当今世界处于一个确定性相对稀缺的时代,这对很多国家形成不小的困扰,使其更加短视,更在意获取切实可见的具体利益,对于长期合作目标信心不足。在此背景下,一些国家难以把命运共同体建设确定为其重要的外交目标。为了稳定世界各国的合作预期,中国外交需要以更大的耐心保持自身行为方式的一致性。特别是在有些国家推行遏制围堵、阵营对抗、“脱钩断链”政策的情况下,中国继续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理念,使自身始终成为地区合作中的建设性力量,表现出行为方式的高度稳定性,使世界各国对中国外交的特质有了更深切的认识。外交行为的连贯性可稳定世界各国与中国合作的预期,从而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良性互动提供确定性。

2.国际合作可循序渐进、积少成多,逐步建立和累积信心,强化合作路径的稳定性。

地缘政治竞争加剧,国与国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信任赤字,中小国家对大国的戒备心理有所上升,推进大规模、长时段、高水平的深度合作与过去相比面临更大困难。为此,可以对宏大的规划进行分解,对长期目标进行细化。2023年10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强调,“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落地生根”。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的实施有助于把合作成果更好地惠及普通民众。

这里面我想介绍一个案例,也就是“小而美”项目助力解决基里巴斯民众出行大问题。位于太平洋中部的岛国基里巴斯由30多个岛屿和环礁组成,桥是当地民众出行的重要依托之一。塔拉瓦由一组环礁构成,是基里巴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拥有全国约一半人口。连接南北塔拉瓦的唯一通道仅是一座桥,此桥年久失修已经无法行车。附近布塔村的民众长期面临出行难问题,货物进出只能靠人力搬运。中方真诚帮助基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重新修建连接塔拉瓦南北的便桥。2021年12月下旬,项目现场工作开始实施。2022年4月,项目顺利通过基里巴斯基础设施部竣工验收。随着便桥完成,车辆可往返布塔村与南塔拉瓦,消防车等应急车辆能够驶入布塔村,当地民众再也不需要将车停在桥头、靠肩背手提把生活物资搬运进村。现在,这座便桥已成为联通南北塔拉瓦的重要通道。同时,项目建设过程中,中方企业聘请的全部是当地员工,累计从布塔村招聘30多人次,用工合计9000多个工时。此举不仅为当地村民创造了工作机会,还在施工中将中方的技术、操作技能传授给了当地人,得到村民广泛好评。

3.以积极主动的姿态,向世界各国展示自身坚持对外开放、推进国际合作、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态度。

当前,国际合作不易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国际社会对于长期合作缺乏稳定的预期,某些合作即使能给相关国家带来较大利益,其仍然没有足够的信心加以推动和落实。在此情况下,可以通过主动释放政策红利提升世界各国与中国开展和深化合作的信心。2024年1月11日,国家移民管理局正式施行便利外籍人员来华5项措施。自2024年2月9日起,中国扩大了59国人员免签入境海南事由。这些政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展现了相关国家进一步扩大相互开放的意愿与决心,有助于提升各方加强合作的信心。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大国战略竞争消极影响在周边扩散的背景下,中国主动采取一些能够在国际社会发出积极信号的行为,对于提振周边国家的合作信心、避免负面竞争在周边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4.处理好地区发展与地区安全的关系,继续通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倡议向周边地区提供公共产品,通过本地区国家的共同发展、相互联系的增强、共同利益的分享,缓解地区安全形势,避免安全问题对本地区发展产生过大干扰。

在大国战略竞争背景下,中美都试图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但双方目的不同。美国加强与这些国家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打压中国,在周边地区围堵和孤立中国。而中国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合作,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使周边成为中国和平发展的助力。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美欧对发展中国家的市场需求有所下降的背景下,中国可以依靠“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经贸、投资及发展合作,进一步面向周边国家开放国内市场,拉紧同周边国家的利益纽带,进而维护周边和平发展环境的稳定。

5.通过强化军事安全能力建设、深化安全合作,提升引领和塑造全球安全秩序的能力。

在安全理念方面,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强调以共赢思维应对复杂交织的安全挑战,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认为安全与发展不可分割,主张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安全架构,重视各国合理安全关切。中国明确表示,支持和完善以东盟为中心的地区安全合作机制和架构,秉持协商一致、照顾各方舒适度等“东盟方式”,把自身的安全理念与周边国家的安全观念、安全关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在涉及自身热点问题上表现出很强的战略克制,积极与周边国家进行沟通、对话与协商;在其他问题上积极劝和促谈,推动问题的政治解决,而不是激化安全矛盾。

6.通过战略传播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

加强战略传播,是提升国际话语权、塑造国家形象的关键手段,促进了文明互鉴。2023年,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沙特与伊朗这对“中东宿敌”宣布恢复外交关系。这一成果不仅终结了两国长达七年的断交状态,动摇了美国在中东的传统主导地位,更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通过战略传播的理论创新与实践突破,让世界更多地听见中国声音、理解中国理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国际共识。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范璧萱监审:李文鼐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