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对波澜壮阔抗战历史的深切敬畏,携着对舍生取义革命先辈的无限缅怀,“抗战故事”成为串联起历史记忆与当代共鸣的重要纽带。8月27日,北京市“伟大抗战精神”百姓宣讲团走进海淀区,宣讲员们通过讲述真实动人的故事,带听众穿越时空回到抗战岁月,感受先辈救亡图存的使命担当,将历史深处的民族气节与家国情怀浸润到每名观众心中。
宣讲现场
房山区委党校讲师刘金玲
刘金玲围绕马安村两面锦旗,讲述“抗日模范村”支援抗战、保卫家园的事迹,还提及昔日战场如今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旅带动乡村振兴,马安村焕发生机。
海淀区苏家坨镇人民政府干部郑凯雯
郑凯雯再现法国医生贝熙叶冒生命危险,骑行崎岖山路为根据地军民送药、开辟自行车“驼峰航线”的故事,彰显其传递的跨国大爱与反法西斯同盟情谊。
中央民族大学学生吴怡萱
吴怡萱作为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志愿讲解员,讲述日军以中国人为“材料”做活体实验、实施细菌战的罪行,呼吁青年勿忘国耻、为民族崛起担当。
中国音乐学院派驻陕西延安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宣讲师丛榕
丛榕带领听众回顾《黄河大合唱》诞生历程,称其八十年来从救亡号角变为复兴乐章,旋律融入民族血脉,激荡中华儿女奋进豪情。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社会教育部教育助理、志愿讲解员林汉京
林汉京坚守14年,深情讲述爱国将领吉鸿昌的故事,彰显革命先辈爱国气节与抗战精神。
北京印刷学院学生杨舒惠
杨舒惠讲述抗战时《晋察冀日报》的木质印刷机故事:报社为适应转移,将印刷机改造成30多公斤枣木机,战士们背着它转战,从未停印,这台机器见证共产党人不屈精神。
房山区退休音乐教师邢秀花
邢秀花用歌声和生动的讲解为参观者讲述歌曲背后的抗战故事和中国人民的不屈精神,激励各界观众传承红色歌曲、赓续抗战精神。
北京市西城区第一军休所退休军官、战时一等功荣立者王曙光
王曙光自小受狼牙山五壮士感召从军,主动赴西南边境参战,因踩地雷失去双脚。负伤后,他仍以军人标准生活、学习,参与公益与马拉松,用一生诠释军人使命担当。
观众感言
羊坊店街道电信局社区卢思云:每位宣讲员的故事都令人深思,让我真切感受到抗战精神是民族危亡时的凝聚力,蕴含着团结不屈的信念和直面艰难的勇气。它既铭刻历史,更照亮现实,提醒我们珍惜和平、勇于担当。作为当代人,我们应传承这份精神,立足本职、尽责奉献,以实际行动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
羊坊店街道翠微路第二社区吴奕萱:此次参加“伟大抗战精神”宣讲活动的学习,聆听宣讲员讲述的抗战故事,我深刻体会到,抗战精神是民族存亡之际的精神铠甲,藏着万众一心的坚韧与无畏抗争的热血。它是历史的烙印,更是当下的指引,让我们懂得和平的珍贵与担当的意义。生活在当代的我们更需传承这份力量,在岗位上尽责,用实干守护如今的安宁与幸福。
羊坊店街道普惠寺社区李茜海鸥:参加“伟大抗战精神”北京百姓宣讲,聆听红色马安“两面锦旗”的故事,感受“最后一个郎、最后一粒粮”的决绝;贝熙叶医生七十岁高龄蹬出自行车“驼峰航线”,把药送向太行;731罪证铭刻民族伤疤,警钟长鸣;吉鸿昌就义诗“恨不抗日死”震彻心扉;晋察冀日报的硝烟与油墨,把抗战精神写进京华大地;退休音乐教师公益教唱,童声与白发同歌;失去双脚的战士英雄王曙光敬礼如松,诠释“永远的军魂”。今见长安街的灯火、听到孩童的笑语,我们应该更珍惜幸福的来之不易,我们当不忘历史,我辈自强,砥砺前行。
整场宣讲活动通过鲜活而深情的叙述,使伟大抗战精神跨越时空,照进现实,充分展现了海淀区在传承红色基因、延续精神血脉方面的生动实践。报告会不仅让听众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温度,更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激励大家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坚定信念、勇担使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更多力量。
供稿: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百姓宣讲处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