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名中国海军学员参与诺曼底登陆——
在欧洲战场书写青春荣光
1944年,卢东阁、郭成森、王显琼、黄廷鑫等20名赴英受训见习的中国海军学员,在完成系统训练后,被编入英国皇家海军现役军舰,参加了代号为“霸王行动”的诺曼底登陆。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1942年,中国启动选派海军学员赴英美受训见习的计划,以重建中国海军,与盟军并肩作战。这批年轻的中国海军学员在位于英国伦敦格林威治的皇家海军学院学习海军专业知识后,又进入英国南部的恰塘兵营接受枪炮实操训练,学习掌握中型炮与对空射击的小口径炮等枪炮的操作技能,后被分派至现役大型军舰上服役,积累航海与实战经验。
1944年6月6日清晨,诺曼底登陆战役打响。这是一场高度复杂的立体联合作战,除了登陆作战,海上火力支援、防空反潜、航道护航与封锁缺一不可。来自中国的海军学员被配置在战列舰、重巡洋舰、驱逐舰与航空母舰上,成为盟军海上作战链条中的一环。
郭成森和卢东阁被派至“肯特”号重巡洋舰,担任副炮长和副值更官,指挥或协助主炮执行对岸攻击。诺曼底登陆期间,“肯特”号持续靠近滩头实施压制。郭成森指挥发射数千发炮弹,有效摧毁德军的岸防工事,并在后续的布雷封锁作战中击沉了1艘德军大型救生船和4艘运输船。
王显琼在一艘战列舰上参加了对德军诺曼底滩头阵地的炮击,执行火力支援任务;楚虞章、谢立和被分配到“国王”号航空母舰上,在开放的飞行甲板上轮流执行反潜瞭望与警戒任务,以防止德军袭击并救助落水飞行员;黄廷鑫与葛敦华被分配至“搜索者”号轻型航母,执行反潜警戒与航线掩护任务……无论是舰炮火控、飞行甲板调度,还是反潜战术协同,中国军人都迅速适应盟军的战术体系,为击败法西斯而英勇战斗。
二战结束后,这些中国海军学员带着在欧洲战场上积累的实战经验与专业技能回到祖国。1949年,卢东阁、郭成森、王显琼、黄廷鑫等人加入人民海军。他们有人执教讲坛,培养新一代海军军官;有人投身舰队,参与开创人民海军的航海规范与战术体系。
2006年7月5日,时任法国驻上海总领事薛翰代表法国政府,将“荣誉勋位骑士勋章”佩戴在黄廷鑫老人的胸前,以表彰他在诺曼底及普罗旺斯登陆中的贡献。这份荣誉,不仅属于黄廷鑫,也属于其他远赴欧洲战场的中国军人。他们的英勇奋战,是中国为世界和平与人类进步作出重要贡献的生动写照。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