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党校责无旁贷。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委党校立足基层实际,充分发挥党校作为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党的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方面军、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前沿阵地的作用,多措并举深耕理论研究阐释,持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走深走实。
加大研究力度,提升理论研究质效。一是聚焦党的创新理论,提升研究阐释高度。宜昌市委党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在体系化、学理化上下功夫,努力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每年聚焦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确定6—8个重点课题、20余个一般课题,组织教师开展学术攻关,2024年有49项理论研究成果在各类精品期刊上发表。二是聚力体系化,拓展研究阐释广度。宜昌市委党校着眼主责主业、宜昌实践、学员需求,先后出台两轮《学科建设规划》,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共党史党建等学科,优化教研室学科设置,增设社会学与生态文明教研室。突出党的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持续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在实践中优化主体班教学布局,形成以“党的创新理论+地方实践+区域特色”的课程体系。三是着眼学理化,体现研究阐释深度。通过组织开展《习近平著作选读》导学、理论征文、学术研讨会、高端培训等活动,提升教师学理化研究阐释能力。组建“基层社会治理”“党性教育”“产业经济”“党的理论与历史”4个科研创新学术团队,依托课题研究向内深挖研究潜力,有力凝聚科研发展后劲。设置跨学科、多学科综合性教学科研选题,组织跨教研室集体攻关,以有组织的科研拓展教学专题和课题的学理深度。
深入宣传阐释,增强理论传播效果。一是构建特色课程。宜昌是屈原昭君故里,更是长江大保护“立规之地”。宜昌市委党校深入挖掘地方资源,着力开发“三峡特色+时代特征+宜昌特点”的地方特色课程,加强对长江大保护等内容的解读宣传。“建设长江大保护典范城市的现实选择和实现路径”等特色课程获评全省精优课程。二是打造优质教材。聚焦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的宜昌生动实践,进行理论化提炼、体系化总结。近年来,组织编写出版《党校教学案例(第二辑)——现场教学教案》《长江大保护:宜昌样卷》等教材。三是强化发声引领。发挥党校智库作用,搭建汇智聚力平台,组织教研人员在《三峡日报》等相关报刊上刊发党的创新理论阐释文章,有力引领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创新宣讲模式,推动理论深入基层。一是丰富宣讲内容。开发实训课程“红色家书”、访谈式课程“学身边榜样,做担当作为好干部”、案例式课程“从‘群里吼’到‘实地走’”、情景式课程“我从三峡来”等,让党员干部在聆听中感悟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二是拓展宣讲渠道。深入基层与群众面对面解疑释惑、心贴心交流互动,讲清形势除盲点、讲透理论筑支点、讲清政策疏堵点,推动理论宣讲接地气、聚民意。近年来,宜昌市委党校持续开展“百名党校教师送党课到基层”“红烛宣讲团”等活动,坚持“全员参与、全程问效、全域覆盖”,组织骨干教师深入各县(市、区)、乡镇、村、企业、社区宣讲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近千场次,打通基层理论宣讲“最后一公里”,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三是创新宣讲方式。适应新形势新技术背景下的受众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推动传统宣讲方式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使党的创新理论宣讲“联网上线”。组织教师开发“在宜昌看见美丽长江”等微党课,组织学员创作拍摄“党校青年说”系列融媒微课,组织全市党校系统教师开设廉洁教育精品课等,以微电影、短视频等形式通过朋友圈、公众号广泛宣传,将党的创新理论从“指尖”传递到群众“心尖”。
〔作者单位:湖北省宜昌市委党校(湖北三峡干部学院)〕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