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在14年艰苦卓绝的抗争中,诞生了无数首激发全民抗战斗志的音乐作品,宣讲家网特别推出系列视点,带您一起聆听难忘的旋律,重温烽火中的经典。
在抗战岁月中,有一首歌曲穿过弥漫的硝烟,展现了游击队队员巧妙地与敌周旋、伺机歼敌的生动形象,它就是由著名音乐家贺绿汀作词作曲的《游击队歌》。
青年贺绿汀(资料照片)。光明日报 发
1937年七七事变后,淞沪抗战在上海打响。青年贺绿汀离别妻女,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指导的上海文化界救亡演剧队,踏上了北上抗日救亡宣传的行列。当演剧队听到平型关、阳明堡战役捷报后倍感振奋,为奔赴战场,于岁末渡过黄河,来到了山西临汾城郊刘庄的八路军驻晋办事处,彭雪枫主任热情地接见了演剧队的成员。
贺绿汀等人仿佛进入了一片崭新的天地。尤其是听了彭雪枫关于抗日游击战争战略战术的讲课后,他心潮起伏,兴奋得整夜难以入眠。
在八路军炮兵团参观时,将士们告诉贺绿汀,这些炮全是缴获日军的,是敌人为我们造的。因为当时作战条件非常艰苦,子弹稀缺,八路军在战场上形成了“三不打”原则:瞄不准不打,鬼子离远了不打,看不清目标不打。这一切触发了贺绿汀的灵感,要彻底打败日本侵略者,不仅要靠正规战,也要靠运动战、游击战。
回到驻地,他在老乡的土炕上伏案疾书。“三不打”原则成为歌词“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的真实注脚,“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成为歌曲中最具生命力的呐喊,《游击队歌》的初稿就此诞生。
贺绿汀创作《游击队歌》时的窑洞。临汾日报 发
1938年1月6日,八路军总司令部在山西临汾刘庄召开高级干部会议。贺绿汀登台指挥,全体演剧队队员激情高唱《游击队歌》。一曲结束,会场掌声雷动。朱德紧紧握住贺绿汀双手,对他说:“战士们就是需要这样的歌,要抓紧到各部队教唱这首歌!”
这首歌不仅鼓舞着前线将士,更在后方唤起了全民抗战的热情。学校里,师生们传唱它以明报国之志;乡村中,百姓们学唱它以表支援决心;工厂里,工人们高唱它以促生产支援前线。从八路军的战壕到群众的院落,从救亡宣传的舞台到街头巷尾的集会,《游击队歌》的声浪无处不在,将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中华儿女紧紧凝聚在一起,形成“无论谁要强占去,我们就和他拼到底”的强大合力。
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也非常喜欢这首歌,常常在行军途中哼唱。美国海军陆战队军官卡尔逊在八路军总部第一次听到这首歌。多年后,他回忆说:“类似这样的歌曲,已如强风前面的火焰一样在内地传开。”
1943年,贺绿汀带着《游击队歌》原稿抵达延安,毛泽东主席对他说:“你的《游击队歌》写得很好啊!你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是不会忘记你的。”
贺绿汀创作的《游击队歌》手稿(中共一大纪念馆藏)。中国档案报 发
1961年,贺绿汀将始终守护的《游击队歌》手稿捐赠给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现中共一大纪念馆),献礼建党40周年。该手稿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选曲《游击队歌》剧照(资料照片)。光明日报 发
1964年,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首次公演,其中根据《游击队歌》编排的节目成为这首军旅歌曲形象的阐释。
如今,这首鼓舞抗日军民奋勇杀敌的进行曲,已成为历久弥新的红色经典歌曲,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始终保持昂扬斗志和坚定信念,为夺取胜利而“拼到底”。
参考来源: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光明日报、学习时报、中国档案报、临汾日报
音乐资料来源: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
影视资料来源:1905电影网
策划、编辑:张弛
视频制作:边嘉毅(实习)
校对:王梓辰
审核:于川、张凌洁
监审:刘妍君、刘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