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两山”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2)

摘要: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与精髓,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奠定坚实理论基础,提供科学行动指南。我们在认真学习“两山”理念的同时,要致力于理论创新,做到知行合一,力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的“两山”理念实践

(一)“两山”理念与经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把生态环境纳入生产力要素,多次强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既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将生态环境视为生产力要素之一,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两山”理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将生态环境视为经济社会发展外部约束的认识,将其从被动的背景条件提升为能动的具有创造功能的生产力要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态环境是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基础虽然不包括生产力本身,但其作为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由生产力决定的。因而,将生态环境视为经济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符合学理逻辑。“两山”理念通过指导生产实践,使生态环境得以改善,进而推动绿色技术、绿色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生产关系得以优化后,经济基础自然也随之优化,而优化后的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产生决定性影响,使环保领域的法律、政策不断完善,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从而为继续坚持“两山”理念构建起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两山”理念与自然资本

长期以来,人们将自然视为可无限获取资源的“源”和承受污染的“汇”。这种错误认知的症结在于人们长期忽视生态环境的价值属性。“两山”理念认为,健康的生态系统能够为经济社会发展持续不断地提供生态服务,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宝贵资产,而这种资产可以随时转化为自然资本。

(三)“两山”理念与新质生产力

“两山”理念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绿色引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是资源消耗低、化学污染少的生产力。“两山”理念不仅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更指明关键的实现路径,即实现生态环境“高颜值”和经济发展“高价值”协同并进。

(四)“两山”理念与两条主线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这两方面不可分割,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会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传统史学更多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忽略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人与自然这两条主线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方面同样重要。两条主线理论与“两山”理念在逻辑思维层面上有相似的理论基础。

“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与精髓,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奠定坚实理论基础,提供科学行动指南。我们在认真学习“两山”理念的同时,要致力于理论创新,做到知行合一,力求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有悖于“两山”理念的生态建设误区

建设美丽中国势在必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正在朝着绿色化、低碳化和高质量发展方向良性发展。在《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发布后,各地方正在抓紧制定相关实施方案。

当前,还存在一些有悖于“两山”理念的生态建设误区。在思想认识方面,美丽中国建设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举措,我们不能单纯地将其理解为新一轮的环保运动和生态建设高潮;美丽中国建设的重点是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不能简单理解为城乡绿化、美化、亮化,在追求数量的同时必须重视质量;美丽中国建设的责任主体除生态部门外,还包括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需要企业界的自觉践行、广大公众的集体参与。

在实践领域,2017年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这是值得我们自豪和骄傲的。同时,我们在快速发展中也积累了大量生态环境问题,成为明显的短板,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样的状况,必须下大气力扭转。”当前我国生态建设情况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正为主,如海绵城市、中水回用、屋顶光伏等;二是正负兼具,如洋草绿化、抽水造景、过度美化亮化等;三是以负为主,如大拆大建、“化妆式”绿化、巨型广场等。一些地方滥垦草原,把草原变成耕地,导致沙漠化;一些地方将湿地的水排干,建农田、牧场;一些地方削山建城,耗资巨大;还有一些地方将河道改为水渠,虽然此举有利于泄洪,但破坏了河道原本的生态系统,破坏了河流的自净能力。另外,很多地方将乡村建得千篇一律,建起很多不必要的围墙,破坏乡村文脉,搞得城不像城、村不像村。

为什么存在这些有悖于“两山”理念的生态建设误区?其一,受人类中心主义影响,片面认为“人定胜天”;其二,过于关注GDP增长,牺牲自然环境换取短期利益。

五、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点和切入点

(一)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

生态产业化是指依托优质生态资源,培育发展环境友好型的新型产业。产业生态化是对传统产业进行绿色化、生态化改造,使其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区域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

从生态产业化看,要培育壮大绿色新兴产业。良好生态环境是农村的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要守住生态保护红线,推动乡村自然资本加快增值,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各地要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康养产业、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将自然风光和人文底蕴转化为高附加值的经济收益。

从产业生态化看,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对于传统资源消耗型产业,比如采掘业,不能简单地“关停并转”,而是要通过技术革新和模式再造使其“脱胎换骨”。山西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提高生产加工智能化水平,进行生产矿山生态修复,积极布局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含绿量”不断提升,探索出一条“黑金”变“绿金”的绿色转型之路。浙江湖州深入推进“以竹代塑”产业,将传统竹产业升级为科技含量高、生产前景广的绿色新材料产业,其产品远销海外,成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之一。

(二)量化管理生态资产

GEP是指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的各种最终物质产品与服务价值的总和。北京延庆通过建立GEP核算体系,为区域内的好山好水建立了清晰的“价值账户”,使得生态系统的“含绿量”能够转化为可衡量、可比较的发展“含金量”。这不仅为政府制定生态补偿政策、评估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提供了依据,也为生态资源资产化和资本化奠定了数据基础。

在价值可度量的基础上,一系列金融领域的创新成果应运而生。国有银行、商业银行等都推出了很多支持绿色发展的金融工具。比如,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成立县级“两山银行”,由云和农村商业银行首创开发“两山贷”,整合零散的生态资源,引入社会资本,用个人生态信用积分鼓励村民主动保护身边的绿水青山,成功将沉睡的自然资源激活为流动的可交易、可融资的生态资本。

生态系统是一个有机生命躯体。生态系统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有机链条。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要更加注重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按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岸上水里、城市农村、陆地海洋以及流域上下游,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增强生态系统循环能力,维护生态平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污染防治好比是分子,生态保护好比是分母,要对分子做好减法降低污染物排放量,对分母做好加法扩大环境容量,协同发力。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