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文化如何赋能高质量发展
(一)文化影响经济主体的行为模式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刻地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积极、高尚的三观,能让经济主体朝着向善、向上的方向前进。
如果一个社会的诚信程度很高,市场交易的成本就会较低。从历史上看,儒家强调诚信为本。晋商、潮商、徽商都十分看重诚实守信。这些文化基因在今天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胡庆余堂始建于清代,历经百年洗礼依然人来人往,员工们恪守着创始人胡雪岩留下的“戒欺”“真不二价”店训,为前来寻药问诊的顾客服务。如今,胡庆余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很多企业家都将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伦理道德融入企业经营和个人行为中。无锡荣氏梅园中有一楹联,“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展现了荣毅仁家族的处世信条。企业家的理想应高尚,不应仅看重个人得失,应将企业的经营活动着眼于整个社会的利益,而企业家在生活中应尽量节俭,不能骄奢淫逸。胖东来商贸集团董事长于东来在接受《人民日报》专访时指出:“对‘人’的重视,是我们成功的关键”“我们相信员工,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于东来曾在社交平台发文称:公司未来几年要追求实现的目标是,员工每周工作时间36小时以内;星期六闭店休息,实现让员工与家人一起享受周末;每年40至60天的休假;员工最低月到手纯收入保持在8000元以上。
(二)文化与科技融合,推动高质量发展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正在重构生产和消费。工业元宇宙是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典型案例,它将文化的理念、场景,以数据的形式运用到工业领域,在研发、生产、营销、售后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在文娱领域,涌现出《黑神话:悟空》《哪吒之魔童闹海》等优秀作品。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提升了我国影视、游戏产业的品质,使更多作品向着国际化的方向前进。
文化与科技融合,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比如,“数字故宫”项目的推出,让公众足不出户就能沉浸式感受故宫的建筑之美与文物魅力,从而有力提升了故宫的影响力,带动了故宫文创产品的销售。
文化与科技融合,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智慧图书馆、云端博物馆等新业态的呈现,让人们在手机上就能借阅图书、参与线上文化讲座、享受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在教育领域,VR教学、AI个性辅导等新模式的呈现,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升教育质量与效率。在文旅消费领域,智慧景区通过大数据分析游客的需求,提供精准的服务推荐,提升广大游客的获得感、幸福感。
(三)文化赋能人力资源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依靠高质量的人才。文化能构建起超越物质激励的精神激励体系,满足劳动者的归属感、成就感和自我实现需求,让提升自己的能力从被动的要求转变为主动的选择,使压力感变为获得感。积极的企业文化能让学习从阶段性任务转变为日常习惯,从“不得不”转变为“很乐意”,从而形成全员学习、持续进化的人力资源生态。文化对人力资源的赋能需要与招聘、培训、绩效、晋升等人力资源的管理体系绑定,使优秀的人才管理转化为可执行、可衡量的行为。
(四)生态智慧引领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生态智慧。比如,我们一直高度重视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深圳市盐田区“生长图书馆”,通过光伏发电、智能遮阳、雨水回收等系统实现运营碳排大幅降低,年减碳量达800吨。在国际图联第十届“最佳绿色图书馆奖”中,“生长图书馆”获“最佳绿色图书馆/大型项目”类别第二名,成为本届亚洲唯一获奖的大型项目。
桑基鱼塘系统,历史悠久,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型案例,目前南方很多地区仍在使用这一生产方式。浙江湖州桑基鱼塘系统,现存约6万亩桑地和15万亩鱼塘,是中国传统桑基鱼塘系统最集中、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区域。千百年来,区域内劳动人民发明和发展了“塘基上种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的桑基鱼塘生态模式,最终形成了种桑和养鱼相辅相成、桑地和池塘相连相倚的江南水乡典型的桑基鱼塘生态农业景观,并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蚕桑文化。
(五)文化“出海”,提升国际影响力
在数字化浪潮下,网文、网剧、网游组成的文化“新三样”,正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新名片。英文版《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北美上映三天便获得了154.7万美元的票房。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