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康养,开辟大健康新赛道

AI+康养,开辟大健康新赛道

不久前,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探索推广人人可享的高水平居民健康助手,有序推动人工智能在辅助诊疗、健康管理、医保服务等场景的应用。“AI+康养”,正成为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激发康养产业新动能,开辟大健康产业新赛道,落实健康中国发展战略,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健康需求的重要路径。

今天,人工智能与实体产业的融合,推动着生产力跃迁与生产关系变革。“AI+康养”标志着大健康产业从技术突破走向融合创新,体现了科技赋能、创新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新趋势。技术是引擎,AI融入诊疗、康复、养老等环节,催生新产品、新服务,提升服务的覆盖面与精准度;融合是关键,AI依托大数据、物联网与智能决策,推动医疗资源、社会服务与家庭关爱跨域协同,孕育出智慧养老社区、智能慢病管理、远程康复指导等新业态。这不仅拓展了产业边界、培育了新增长点,更重塑了康养产业的供给方式与消费形态,为构建全生命周期健康体系提供支撑。

“AI+康养”推动康养资源从“供需错位”走向“一体布局”。AI通过智能终端、大数据与云端协同,系统整合闲置、零散、碎片化资源,提升医疗、人力、设备等要素的跨机构、跨区域配置效率,缓解结构性短缺矛盾。在流程上,AI打破健康管理、诊疗护理、康复养生之间的壁垒,实现从需求识别到服务传递的全链条贯通。为推进这一转变,需构建“智慧健康大脑”,整合环境、档案、资源等数据,建立区域智能调度平台,破除“服务断层”;制定跨部门数据交换规范,明确数据标准与服务流程,夯实资源优化配置的数字底座;建设康养系统集成试点,通过物联网、云计算与智能设备融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防治康养”一体化方案。

“AI+康养”推动康养服务从“同质单一”走向“多元定制”。人工智能催生了智能穿戴、健康监测、医疗辅助器械等产品,培育了健康管家、远程医疗等新业态,推动服务从人力密集型转向科技密集型,形成新经济增长点。其价值在于彰显科技服务于人的理念,打破标准化、批量化供给方式,走向以人为中心、尊重个体差异的高品质服务新阶段。为此,应加大智能康养产品研发推广,聚焦智能健康监测、慢病管理、康复训练等领域,加快智能管家、虚拟陪护、康复机器人等产品的应用;推动康养服务供应链智能化升级,融合具身智能、脑机交互等技术,提升服务从“可用”到“好用”“爱用”的体验;构建人机协同的智能服务体系,将人类情感关怀、复杂决策与机器的精准监测、强大算力结合,形成“技术赋能+人文关怀”的双重保障。

“AI+康养”推动大健康生态从“线下实体”走向“数实融合”。传统康养依赖人力与线下服务,发展受限。而通过数字孪生与AI大模型,可实现对物理系统与服务流程的实时监控、预测维护与自优化决策,拓展产业发展空间。在组织形态上,AI推动产业从传统层级式向扁平化、网络化变革,依托远程交互、虚实联动重构组织逻辑,打造平台化、生态化模式,推动医、康、养主体深度融合,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根本转变。

为构建数实融合的康养生态,需政府、企业、社会协同发力。强化人才支撑,建立“AI+康养”交叉学科培养体系,加强从业人员数字技能培训;完善数据安全与伦理治理,聚焦隐私保护、数据安全等核心领域,筑牢“安全红线”与“质量底线”;构建数字康养生态组织,打造开放共赢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协同创新,形成高水平康养产业创新生态。

“AI+康养”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服务模式与产业生态的深刻重塑。在智慧赋能的同时,坚守以人为本、科技向善,方能真正实现“人人可享”的健康未来。

(作者均系河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