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刘雪杰:加快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 打造交通强国首都样板(4)

三、加快建设交通强国首都样板的新形势新思考

第一,国际形势更加复杂严峻,需要强化交通保障体系建设。从国际形势来看,美西方打压持续升级,非传统安全领域压力加大,同时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经贸领域压力也进一步加大。这就要求我国交通运输发展要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具体体现在:一是发挥交通在全面服务保障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作用,促进现代化产业体系上下游、产供销、内外贸一体衔接;二是支撑国际合作与交流,推动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构建“空中丝绸之路”核心枢纽;三是维护对外战略通道的安全性稳定性;四是加强物流保障和供应链稳定。

第二,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要求交通运输安全韧性水平进一步提升。新时代的国家安全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党的二十大报告91次提及“安全”,其中特别强调,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习近平主席在2023年9月25日全球可持续交通高峰论坛的贺信中也强调,“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包容、韧性的可持续交通体系,是支撑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的重要举措。”由此可见,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就要求交通运输安全韧性水平进一步提升。这重点体现在:一是在保障国家安全方面,要补齐核心技术安全、战略运输通道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关键环节、关键领域的安全短板,提升紧急情况下人员调配、各类重要物资运输的保障效能等;二是在行业安全发展方面,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新技术应用安全性、行业从业人员稳定性、政府债务等风险隐患复杂多样,防范化解各类风险应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第三,经济增速放缓,需要更加注重交通投资效益。“十五五”时期,我国交通领域应聚焦关键领域、重大项目,更加注重投资效益,扩大有效投资,继续发挥稳投资、促消费的作用。因此,交通运输行业在促投资稳增长中,要重点建设战略骨干通道、支撑区域发展战略,加快存量交通设施数字化转型、提升效益。

第四,把握“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需要提升交通“四个服务”水平。北京立足“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进一步提升交通“四个服务”水平。具体来说,一是加强重点片区的疏解和交通环境整治,强化保护更新,完善工作生活配套设施,创造安全、整洁、有序的政务环境;二是完善重大功能性文化设施布局及交通配套,优化国际交往空间布局与多样化、国际化的交通服务;三是以“三城一区”为重点,完善交通配套、创新交通服务,为科技人才工作、生活提供优质交通服务;四是塑造高品质、人本化的出行空间,提升首都城市魅力与活力。

第五,京津冀“一核两翼”格局加速形成,需要交通系统做好支撑。《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首都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京津冀区域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从交通领域的发展形势看,一方面,区域产业布局逐步优化,跨区域流动日益频繁。目前,河北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产业协同发展促进各类要素跨区域流动日益频繁。另一方面,北京城市副中心高速发展,聚集效益和吸引力显著增强,人口、岗位快速增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加速优化。在这一条件下,北京交通要为落实区域发展战略提供基础保障,加速京津冀三地的资源要素流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体体现在:一是重视河北雄安新区、北京城市副中心等交通需求增长以及区域之间的互联互通;二是重视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区域需求变化及转型发展。

第六,城市发展阶段的转变,需要交通与之相适应并做好支撑。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而交通发展也处于这一阶段之中。会议还提出,以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以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并部署了七个方面的重点任务。那么在落实这些重点任务过程中,涉及交通领域的具体要求也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一是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发展组团式、网络化的现代化城市群和都市圈,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二是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不断取得突破;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高质量开展城市更新,充分发挥城市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枢纽作用。三是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坚持人口、产业、城镇、交通一体规划,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四是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协同增效。五是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推进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强化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加强社会治安整体防控,切实维护城市公共安全。六是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七是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创新城市治理的理念、模式、手段,以数字化转型驱动城市治理现代化。

第七,高质量出行要求不断提升,需要构建便利快捷的城市交通体系。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对交通效率和品质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对便利快捷出行需求更高,新兴交通工具快速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适老化无障碍出行设施建设提速。因此,北京交通要持续构建便捷化出行体系。这主要体现在:一是关注重点从规模增长向出行体验转变;二是持续提升公共交通集约化出行效率和竞争力;三是关注老年人出行需要,推动“零障碍”运输服务和出行体验。

第八,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求交通运输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对于北京来说,要推动交通运输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具体体现在,持续推进车辆能源转型,提升多式联运发展水平,加快大宗货物和中长距离货物运输“公转铁”,实现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总的来讲,就是强调能源转型和结构转型。

第九,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要求交通运输抢抓窗口期发展新质生产力。交通运输对于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质生产力发展先行先试的应用领域与场景,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安全稳定的服务保障。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交通运输的具体要求:一是延长综合交通产业链,壮大“交通+”产业生态与融合应用;二是数据赋能,通过前沿技术催生一系列新模式新业态;三是完善产业政策,打造新型劳动者队伍,适应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求。

第十,深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主要目标任务之一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入推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交通领域要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推进铁路体制改革,推动收费公路政策优化。在这一条件下,我们的发展阶段是,城市交通治理从增量为主的交通设施大规模建设,向存量化、有序建设、适度开发转变。治理目标是,从传统交通治堵向提升交通服务转变,突出“为人民服务”。交通管理策略是,从被动适应向主动应对、需求管理转变,提升设施使用效率。因此,全面深化交通运输改革,要在科学把握超大城市治理规律的基础上,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布局优化和空间效率提升。具体体现在:一是优化综合交通运输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二是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等,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三是加强交通法治建设,建立健全交通运输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

以上十个方面内容,就是展望未来,面对我国交通强国建设的新形势新挑战,推进交通领域发展的重点方向。

报告人 | 刘雪杰

责编 | 赵苇

校对 | 王瑱

审核 | 张一博、孙楠、叶其英

监审 | 李文鼐、刘斌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王瑱监审:李文鼐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