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并将其纳入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的战略部署,对于守护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时代价值。中华文化历经风雨而绵延不绝,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民族对文化根脉的坚守传承与创造创新并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从文化根脉的坚守传承到其现代价值的创造创新,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从历史维度到现实维度、再到未来向度,勤劳勇敢的中华儿女通过伟大实践创造的这一文化瑰宝,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有力见证,是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是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力量。
历史维度: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有力见证
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答案和密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有力见证。
一方面,文化遗产是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的历史记忆,是解码“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等历史之问的基因密码。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保存了3000年前的文字,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的稻作系统、城市规划与玉礼制度,实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史;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神树与黄金面具,揭示了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交融的多元一体格局;甘肃敦煌莫高窟735个洞窟、4.5万平方米壁画、2000多身彩塑,串联起佛教艺术东渐与本土化创新的千年轨迹,印证中华文明兼容并蓄的特质。
另一方面,文化遗产使人民群众能够更加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守护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关键是传承弘扬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责任担当的精神内核,这种精神内核是政治抱负、报国情怀、浩然正气与献身精神的有机统一。传承弘扬民族精神要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革命文化,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国共产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有力见证,新时代要继续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和烈士的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红色能量。
现实维度:文化遗产是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融合发展的精神内核,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石,是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也是抵御西方“普世价值观”侵蚀、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重要屏障,“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其一,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为中华儿女坚定文化自信提供重要支撑。中华文化是全体中华儿女内心的根脉和归属,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是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弘扬者。中华儿女因璀璨悠久的中华文化而自豪,因共同的文化记忆而凝聚,因共同的文化实践而自信自立自强,“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正如昆曲青春版《牡丹亭》通过两岸青年艺术家的联合创作与巡演,让“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的东方美学成为两岸凝聚民族认同的精神纽带,使中华儿女在文化艺术体验中坚定文化自信、增进文化认同,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其二,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为新时代“中国之治”提供重要启迪。文化遗产浸润着中华民族在社会治理方面所凝结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观念,通过深入挖掘传承文化遗产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古为今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推动社会有效治理。例如,通过领悟“天人合一”生态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学习“和而不同”交往观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方案;通过吸收《弟子规》《朱子家训》等体现的中华传统美德融入社区调解机制,助力基层矛盾化解,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效能;等等。
其三,保护传承文化遗产,为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提供重要资源。通过激活文化遗产资源库,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双赢”,“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比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年销售额已突破15亿元,通过将“千里江山图”转化为茶具、丝巾等生活用品,使传统文化真正“活”在当下;云南哈尼梯田通过“农文旅”融合模式,带动农民脱贫致富,生动诠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农业现代化路径。
未来向度:文化遗产是筑牢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持久力量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通过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深厚持久的文化力量。
一方面,文化遗产承载着各个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和精神追求。各个民族通过跨越时空的传承与对话,促进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相互理解与尊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例如,丝绸之路作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里程碑”,其遗存印证着中华文明的开放基因;2024年11月,“中国·唐——一个多元开放的朝代(7至10世纪)”展览在法国吉美国立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生动地向法国公众展现了唐代璀璨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及其深远的历史影响。
另一方面,文化遗产促进了世界多样文明的交流互鉴。守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可以为各种文明的和谐共存提供重要参考。“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比如,四川都江堰水利工程“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的设计理念,至今灌溉成都平原千万亩良田,其“道法自然”的生态观为气候变化应对提供方案;浙江杭州良渚古城遗址成功申遗,改写了东亚文明起源叙事,为世界文明多样性贡献了中国样本。
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实质上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创新,既是文明赓续的必然要求,更是开创未来的重要举措。唯有守住文化根脉,加强研究阐释,激活传统智慧,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才能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锚定文明坐标,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力量,为人类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系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党委副书记)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