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方法论、用好传家宝、练好基本功、担好新使命”——调研工作大家谈

“学好方法论、用好传家宝、练好基本功、担好新使命”——调研工作大家谈

近日,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举办的2025年度调研成果交流会上,参会科研人员结合各自研究领域与调研实践分享了各自开展调研工作的经验,并针对如何开展好调研工作系统谈认识、谈体会。我们将相关内容进行整理摘编,一起来听听大家的具体见解。

1

城市问题研究所研究员 倪维秋

结合以往开展调研的经验,我想用九个字来总结如何做好调研。一是“走出去”,要勇于跳出自己的舒适圈,打破惯性思维,多参加不同单位、不同学科课题研究,多参加高级别的课题,这样才能游刃有余,得心应手。二是“讲逻辑”,逻辑顺了,调研工作开展就会比较顺利;逻辑不顺,课题组织就会非常混乱,没有章法,最后也难以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三是“勤沟通”,课题组内部、不同课题组之间、与相关科研管理部门,与调研对象等都要多沟通,结合调研需求有效解决调研过程中遇到困难和问题。

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张力

当前全面深化改革任务不断推进,有很多新问题新现象新情况需要面对和解决,这要求我们科研人员“站起来、走出去”,从“书桌前的思考”走向“田野中的发现”,只有这样才会看见真问题、找到真办法。对于调研工作,我主要有以下体会认识,一是调研让我们“看清北京”,为研究奠定现实基础。二是调研让我们“发现问题”,为政策研究筛选真问题。三是“政学合作”联合调研模式,为科研与决策搭建桥梁。要让调研真正成为科研工作的基础性环节,因为只有脚踩泥土,科研才有“烟火气”和生命力,才能实现科研与决策的良性互动。

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贾志杰

扎实的调研不仅在于发现问题,更在于探索方法、总结规律。做好调研需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第一,坚持系统谋划,在集体协作中凝聚智慧。个人的见识终有局限,只有融入集体,才能让调研的视野更开阔、结论更扎实。第二,深挖乡土资源,在熟悉之地寻找陌生启示。调研的富矿往往就在身边,关键在于能否保持一颗敏锐和探究的心,从最熟悉的生活中发现真问题。第三,紧跟时代热点,在动态追踪中把握脉搏。调研必须与时代同频共振,对热点持续追踪,这要求我们不仅要“快”,更要“深”,要在众声喧哗中保持冷静,挖掘热点事件的长期价值和深层意义。

满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刘盈

对于调研我最深切的感受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历史感的意义。穿行于城镇与乡野之间,我深切体会到,治史者的工作远不止于文本的考辨与理论的推演,它更要求我们走入历史发生的具体场域,在现实的经纬度中寻找过往的踪迹,让人直观感受清晰的历史脉络。第二,文化守护的重要性。亲眼看到丰富的文化留存,让我深刻感受到调研也是关于传承的自觉之旅。我们不仅是历史的解释者,也应是记忆的守护人,有责任将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奋斗、交融与变迁,以更严谨、也更温暖的方式传递下去。通过调研让我前所未有地贴近了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跋涉的身影,也让我更坚定地将脚下的土地,作为未来学术道路上持续回望的坐标。

市情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徐爽

在过去一年中,我主要围绕北京市高质量发展中的产业转型、数字经济应用与基层治理等主题开展深入调研以及日常滚动式调研。我认为调研不仅要看“亮点”,更要理解“瓶颈”,这要求科研人员在调研中,需要从“政策执行现场”的角度去理解问题,而不仅停留在文件政策层面。还要不断增强调研成果与决策的衔接度,继续以“实地”为基础推进研究。我也深切认识到,北京的许多创新实践与治理经验,只有进入企业生产线、进入园区会议室、进入社区工作站,才能真正理解其逻辑。未来我将继续坚持问题导向,深化对数字化转型、创新治理等议题的长期跟踪研究。

史志学所助理研究员 张然

通过深入一线的走访与调研,我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

第一,充分的调研准备是确保成效的基础。调研前,应明确调研的背景、目的、方向、方式,以及预期成果。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相关文献资料,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第二,调研是常去常新、不断深化的过程。实地调研并非一次性的任务,而是随着认知积累与视角拓展,不断产生新发现、新思考的持续性过程。第三,调研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只有亲临其境,触摸历史痕迹、倾听地方声音,才能真正理解其当代价值。实地调研不仅帮助我们验证文献记载、补充历史细节,更让我们看到理论在现实土壤中的生长状态,为史志研究注入了鲜活的时代气息与实践品格。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