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云居寺历史文献研究基地”在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正式揭牌成立。首届“云居寺传世经典”研讨会同步开展,来自海内外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房山云居寺传世经典的保护、研究与活化利用展开深入研讨。
千年传世经典研究再添新平台
北京市档案局二级巡视员刘晓阳、房山区委书记阳波、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谢辉、北京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贺亚兰等三家单位代表共同为“云居寺历史文献研究基地”揭牌。这标志着云居寺历史文献研究工作全面启动,进入体系化、平台化的新阶段。
阳波在致辞中指出,房山区是首都历史文化富矿,其中房山石经今年成功入选了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未来要聚焦遗产价值,开展基础研究,守护和弘扬房山石经所折射出来的中华民族文化魅力与代代相继而不绝的韧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谢辉在致辞中指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云居寺历史文献研究基地将依托云居寺丰富的文献馆藏,汇聚国内外顶尖研究力量,致力于建设集文献收藏、学术研究、人才培养、文化交流于一体的高水平科研平台,推动云居寺文献研究走向深入。
未来,“云居寺历史文献研究基地”将充分发挥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的学科优势以及云居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源,打造为国内外学术研究机构交流合作的开放平台,推动对相关经典文献资源的系统性研究,为当代社会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以实际行动助力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
专家学者探讨云居寺“传世密码”
房山云居寺以其绵延千载的石经刊刻事业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北京的敦煌”,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在“云居寺传世经典”研讨会中,与会专家围绕云居寺石经的史料价值与历史意义展开研讨,亮点纷呈。
(左上:张永强;右上:何孝荣;左下:曹刚华;右下:高福美;索罗宁作视频交流发言)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刊主编张永强以“房山石经的新发现与研究方向”为题,提出房山石经开洞拓印以来在碑刻、刻经、拓本、题记等材料上有许多新发现,房山石经的文献价值应该继续进行深度挖掘。
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教授索罗宁Kirill Solonin (俄罗斯)以“西夏佛教文献与辽代佛教”为题,提出房山石经与丝绸之路上西夏佛教文献相对应,是当时华北佛教体系见证。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何孝荣以“隋文帝崇佛建塔——静琬刻经的时代背景”为题,考证了隋文帝的崇佛运动与静琬刊刻石经的关联。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曹刚华以“浅谈房山云居寺佛教文献的珍贵价值”为题,提出房山云居寺历史文献具有重要的版本价值、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文献遗产。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历史所所长高福美研究员以“云居寺石经题记的史料价值与历史意义”为题,认为房山石经题记具有重要的社会经济史价值,石经的题记、刊记与捐资记录为观察古代中国社会变迁和商业发展提供了史料依据。
揭牌仪式暨研讨会由贺亚兰院长主持。北京市委宣传部、市档案局、市文化和旅游局、房山区政府,以及市社会科学院有关领导及科研人员、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