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理论网:善用“大思政课”赋能新时代干部教育

中国理论网:善用“大思政课”赋能新时代干部教育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大思政课”概念的提出指明了思政课建设的前进方向,拓宽了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建设思路。“大思政课”不仅拓展了思政课的教育场域、教育内容,更为新时代干部教育提供了新思路。新形势下,善用“大思政课”赋能新时代干部教育,有利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有利于以新思路新手段破解干部教育的难点困境,有利于更好建设干部教育这一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进而在新起点、新征程上培养造就一支政治过硬、适应新时代要求、具备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一、善用“大思政课”赋能新时代干部教育的内在逻辑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善用“大思政课”赋能新时代干部教育旨在借鉴运用“大思政课”的新理念、新方法、新格局推动干部教育高质量发展。通过建设“四堂大课”引导广大干部把稳思想之舵、厚植为民之心、筑牢理论之根、夯实能力之基,切实提高新时代干部干事创业、为民服务的能力与本领。

善用“大思政课”,以“政治大课”把稳思想之舵。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做深做实干部政治素质考察,突出把好政治关、廉洁关”[2]。重视选人用人的政治导向、严把政治关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干部选拔标准,是遴选出“政治上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新时代好干部的必然要求。“大思政课”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以讲好“政治大课”为前提,旗帜鲜明讲政治。善用“大思政课”赋能新时代干部教育,要力争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讲好坚定干部政治信仰的大道理,在正反案例对比中讲清坚定干部理想信念的重要性。

善用“大思政课”,以“人生大课”厚植为民之心。相较于传统的课堂形式,“大思政课”突出强调立足社会现实、扎根人民群众。要充分发挥“人生大课”的重要功能,引导干部走出课堂见百姓事、俯下身子听百姓声、迈开步子贴百姓心,在所见所闻中坚定为政初心。自觉将个人的前途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将政治成绩建立在切实为民做实事、做好事的基础上,厚植为民之心、永葆初心本色,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

善用“大思政课”,以“理论大课”筑牢理论之根。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强调马克思主义之于党员干部做好工作的重要性,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是做好工作的看家本领,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党员干部一定要加强理论学习、厚实理论功底,自觉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观察新形势、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各项工作朝着正确方向、按照客观规律推进”[3]。充分发挥“大思政课”作为“理论大课”的重要功能,引导新时代干部深析细悟马克思主义、学好用好党的创新理论、勤读善思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在“理论大课”中汲取智慧之源、筑牢理论之根。

善用“大思政课”,以“实践大课”夯实能力之基。当前,面对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要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就必须夯实干部的能力之基,切实提高工作能力与水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干部能力培养,作出一系列指示批示与战略部署,明确要求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七种能力”,即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善用“大思政课”这一“实践大课”,要搭建实践平台、创设实践机会,将干部教育课堂搬到基层一线、搬到重大项目指挥部、搬到关键岗位去,引导广大干部在学习中历练真本领、在实干中增长真本事。

二、善用“大思政课”赋能新时代干部教育的科学内涵

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本质要求,是在新起点新征程上更好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的必然要求。基于新时代干部教育的重要性及干部群体的特殊属性,要坚持善用主题教育、党的历史、社会现实赋能新时代干部教育。

善用主题教育这一“大思政课”。回顾党的百年历史,每当中国共产党开启重大历史阶段、承担重要历史使命之际,都始终坚持以党内集中教育为抓手、以主题教育为契机武装全党头脑、凝聚思想共识。开展新时代干部教育要用好主题教育这一“大思政课”,引导广大干部学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学细悟其中蕴含的世界观与方法论,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善用党的历史这一“大思政课”。百年党史是中国共产党人最好的“清醒剂”“营养剂”。以党的历史铸魂育人既是深化党史学习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励新时代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必由之路。要善用党的历史这一生动的教科书,讲清楚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讲明白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讲透彻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引导广大干部在学习党史中汲取力量与智慧,在学习党史中坚定方向与步伐,在学习党史中明晰使命与担当。

善用社会现实这一“大思政课”。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作风之一,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脱离了社会现实、实际问题的干部教育只能是泛泛而谈的纸上谈兵、空对空的理论说教。新时代干部教育要善用社会现实这一“大思政课”,观照现实、回到现实。既开展系统的理论教育,又组织植根社会现实、深入工作一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引导干部在与社会现实的互动中听民意、察民情,拓思路、增本领。

三、善用“大思政课”赋能新时代干部教育的实践理路

“大思政课”坚持以宏阔视野开展教育,注重教育过程中的系统性、协同性。善用“大思政课”赋能新时代干部教育要注重构建大师资体系、树立大课堂理念、搭建大资源平台、打造大宣传阵地、构建大评价体系,切实增强干部教育的专业性、生动性、针对性、广泛性、实效性,在系统完整、科学立体的体系构建中推动新时代干部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

构建大师资体系,强化干部教育的专业性。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干部教育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就对干部教育工作进行早期探索。1933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党校的前身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在瑞金叶坪乡洋溪村创办。通过党校等组织对干部进行系统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探索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构建大师资体系,一方面,要切实发挥好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在干部教育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通过集中学、系统学构建干部的知识体系,提升干部的工作能力,做好干部的价值引导。另一方面,要积极聘请科学家、老同志、先进模范、专家学者等担任干部教育兼职教师,开设院士讲坛、专家学者讲坛、事迹分享会、经验交流会等平台,以专题式、分享式培训进一步增强干部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及对现实情况的把握。

树立大课堂理念,增强干部教育的生动性。干部教育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基于此,要破解干部教育枯燥乏味、形式单一的难点困境,着力增强干部教育的生动性,促进干部教育内容入脑、入心、入行,切实转化为干事创业的能力与本领。树立大课堂理念,一要在理论课堂上下功夫。结合国家战略需要,分领域分专题开展学习培训,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历史等展开系统学习。创新理论课堂教学方式,充分运用案例分析、主题研讨、交流发言等方式,增设情景模拟、体验教学等环节。二要在实践课堂上下功夫。组织开展以提升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以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为导向的实践教学,通过参观走访、调查研究等方式引导参训干部在实践中增进理解、认识社会、锤炼意志、积累经验。以“理论教育+实践锻炼”提升干部教育的生动性,既为干部提供必需的理论大餐,又引导其在实践中深化认识。

搭建大资源平台,提高干部教育的针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干部教育培训供给与需求精准匹配,更好满足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干部需求”[4],这精准点明了干部教育的针对性、适配性问题。善用“大思政课”赋能新时代干部教育,要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搭建大资源平台,使平台供给成为破解干部教育广而不深、泛而不精难题的解决方案,成为干部教育从“供给端”向“需求端”转变的可行路径。一方面,要用好干部教育的传统平台,对《党建研究》杂志、“共产党员网”、中国干部网络学院等平台进行时代化升级与技术化改造。另一方面,要联动各省市、主管部门、高校、科研院所的学习平台,形成“大资源”平台格局,力求扩容升级干部教育的供给端,为实施精准教育奠定坚实基础,为满足组织需要、岗位需要、干部需要提供平台支撑。

打造大宣传阵地,增强干部教育的广泛性。借助新媒体技术,构建立体全面的宣传体系,开发有温度、有深度的宣传内容是推动干部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打破干部教育时空限制的必然要求。一要依托各级党报、党刊、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宣传主渠道,加大对党的创新理论、党的政策、党的历史的宣传。二要开辟新媒体宣传阵地,充分利用互联网媒体推送理论阐释的相关文章、推介干部教育的有效经验等。从覆盖面上,实现干部教育的广泛性目标。同时,依托大数据对干部的阅读习惯、兴趣偏好进行分析,实现精准推广,实现广泛传播与精准推送相结合。三要统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构建干部教育的融媒体矩阵。既发挥传统媒体权威性高等优势,又充分吸收新兴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面广、传播形式丰富等特点,共同赋能新时代干部教育。

构建大评价体系,增强干部教育的实效性。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检验干部教育成效的重要前提,是着力推动干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构建大评价体系,要防止评价指标单一化、评价方式简单化倾向。一是评价主体多元化,要将授课教师、参训干部、学员自身、干部所在单位等纳入评价主体范畴,通过多方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全面性。二是评价方式多样化,既要注重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考察,又要注重对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工作实效的考察。在评价过程中,要坚持学用结合的原则,坚持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三是评价过程持续化,要建立健全干部教育的跟踪问效机制,深入考察干部教育效果在实际工作中的反馈与体现。强化评价结果的运用,依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干部教育方案,使其成为推动干部教育再上新台阶的宝贵资源。

【作者简介:孙巧真,福建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福建农林大学)研究员,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注释:

[1]《“‘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人民日报》2021年3月7日。

[2]《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22年10月26日。

[3]《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筑牢理想信念根基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人民日报》2022年3月2日。

[4]《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干部教育工作条例><全国干部教育规划(二〇二三—二〇二七年)>》,《人民日报》2023年9月1日。

责任编辑:张慕琪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