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胡椒、洋芋、番瓜,
这些餐桌上的“老熟人”,原本都是进口货。
可咱们老祖宗毫不见外,
在煎炒烹炸中不断琢磨新吃法,
让这些外来食材成了地道的“中国味”。
中华文明如同一条河流,
多元文化交流汇聚,
才成就了如今的源远流长与宽广丰饶。
俯瞰大地的脉络,纵观文明的历程,
我们会发现两个闪光的大字——包容。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
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
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
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当然,中华文明的包容,
不是毫无原则地照单全收,
而是在坚守中华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
以我为主、融会贯通,
在包容中创新,在创新中引领。
咱来上点具体的例子,你就懂了。
琵琶,原本是来自西域的乐器,
为了契合中原雅乐对浑厚音色的要求,
乐师们改造音箱、增设品柱、扩大音域;
为了呼应中原艺术“写意传神”的审美意境,
他们又创造出轮指、扫弦、推拉音等技法。
让琵琶最终成为中华民族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除了博采众长外来文化,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还体现在哪些地方呢?
中华文明起源于“满天星斗”的六大文化区系,
各区系交融汇聚,“百川归海”
其间,各民族不仅传承了格萨尔王、玛纳斯、江格尔等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
也建设了都江堰、布达拉宫、坎儿井等伟大工程。
如果文物会说话,在北京的民族文化宫内,
历朝历代、四海八荒的“宝贝们”,
一定在大侃民族融合的千年往事。
这头,一份份签约文书存在感十足,
上演蒙汉经济交往的“连续剧”;
那边,云南、广西等地的少数民族铜鼓主动亮出家底:
材料采自当地,工艺借鉴中原;
一旁的黎族织机写就海南棉纺技艺北传的故事;
还有那新疆出土的桃花石可汗铜币,
蕴含“中国一体”意识。
各民族在这种相互认同、相互借鉴中,
将自身独特传统与中华文化主干深度融合,
汇聚成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吸引力的中华文化,
逐渐形成多元一体、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生动地彰显着中华文明兼容并包、和合共生的特性。
其实哪怕光从字面上,
我们也能理解中华文明的包容特性。
包,包罗万象,胸怀天下,
体现中华文明的宽广胸襟;
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体现各方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容纳智慧。
拥有这两个字,便拥有了无上的智慧与胸怀。
当注目北京,你还会发现,
我们的首都,就是“包容”二字的活典范。
中轴线纵贯南北,承载文脉,笔直坚韧。
与之垂直的长安街上则车水马龙,尽显繁华气象。
古老和现代交织并存,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和谐共生。
尤其是这两年的“网红”亮马河,
就是以极强的包容性和超绝的松弛感,汇聚人气。
有人说,在亮马河,你能找到一千种生活方式。
古老漕运商业的繁华盛景,在这里延续,
国际范、新潮流、文化味、烟火气,在这里交融与新生。
作为新时代的一员,
我们也不妨试着敞开胸怀、包容万物,
让每一颗跳动的赤子之心,都成为文明交流的微型枢纽。
相信,只要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
开放包容的世界,也会敞开怀抱,将我们拥抱。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