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 专辑 > 文化

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五大战略要点

报告人:王锦刚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简 介:如何加快建设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五个方面部署:一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二是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三是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四是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五是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锦刚教授认为这五大战略要点是从建设文化强国的思想基础、创新路径、目标归宿、本体本质和交流互鉴等五个维度作出的重点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要求。
总播放:30964
发布时间:2025-10-31 09:40

     

    王锦刚-专家

    王锦刚 中国传媒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高端论述

    点此浏览课件

     

    编者按:本文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入阐述了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五大战略要点: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文章系统部署了意识形态引领、文化科技融合、文化惠民服务、传统文化传承、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实践路径,为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提供了行动指南,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把它摆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推动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守正创新、开拓进取中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展现出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新气象新面貌。

    新时代文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成就,突出表现在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凝炼,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科学指南和根本遵循。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七个着力”的重大要求。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部署了加快文化强国建设的五个战略要点。具体来看,一是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二是要着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三是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四是要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五是要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一战略部署是在“七个着力”的基础上,遵照文化引领性、文化创新性、文化主体性、文化传承性和文化交流性等特性,从建设文化强国的思想基础、创新路径、目标归宿、本体本质和交流互鉴等五个维度作出的重点部署,进一步明确了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和战略要点。

    一、举旗定向,凝心铸魂,为加快建设文化强国奠定坚实意识形态基础

    从文化引领性出发,加快建设文化强国的第一个战略要点是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引领文化发展进步,带领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这条道路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就是坚持党对文化的领导权,特别是对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首先巩固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全面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紧紧围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

    (一)加强思想引领,坚持“两个结合”,继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国人民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同时,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因此,党对文化建设的领导必须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伟大旗帜,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这一根本制度,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加强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引领。

    第一,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也是“中国特色”的关键所在。只有坚持“两个结合”,才能掌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动权,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思想、新文化。

    第二,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建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深入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通过组织专项研究、设立重大课题、举办理论研讨、出版重要成果等广泛开展理论宣传普及,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深入把握这一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不断增进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更好凝聚共赴民族复兴伟业的强大力量。

    第三,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工作稳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分学科、分领域研究日益细化深化,产生一批具有标志性和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从学术基础、实践导向、国际视野、历史维度等方面进行体系化学理化阐释,推出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和领域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现象得到改变。

    (二)加强价值引领,旗帜鲜明地推崇英雄、树立榜样,形成全社会文明向善向上的新气象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文化强国的根本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力量源泉。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团结中国人民,汇聚中华力量,构建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因此,我们要加强价值引领,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夯实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不断提高全民族的精神文化素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第二,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扎实做好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统筹推进城市文明建设和文明乡风建设,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广泛动员社会参与,完善齐抓共管的精神文明建设长效机制,提升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

    第三,发挥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的精神引领和典型示范作用。开展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活动,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时代精神的现实需要。同时,“时代楷模”、道德模范、“中国好人”、“最美人物”大量涌现,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遍地开花。全社会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尊崇英雄、争做先锋的氛围愈加浓厚,全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全民族精神面貌更加奋发昂扬。

    (三)加强舆论引领,广泛凝聚社会共识,形成舆论引导工作新机制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说:“我多次讲过,过不了互联网这一关,就过不了长期执政这一关。”新时代文化建设不断加强新闻舆论引导力,加快构建传统媒体与互联网融为一体、合二为一的全媒体传播格局,打造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落实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党管互联网的原则,坚持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新闻网站,让党的旗帜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高高飘扬。

    第一,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舆论导向正确,就能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推动事业发展;舆论导向错误,就会动摇人心、瓦解斗志,危害党和人民事业”。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新闻传播方法手段。

    第二,加强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塑造主流舆论新格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要适应形势变化,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新闻舆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大力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

    第三,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互联网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党中央十分重视建设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提高网络空间舆情治理能力。一方面,重视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安全,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严防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形成党委、社会、个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另一方面,推动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加强网络立法执法,清理不良网络信息,监管网络信息平台,整治网络不法行为,重点规范网络造谣、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不法行为。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