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讲好百姓故事 弘扬抗战精神丨抗战时的一台木质印刷机

【文稿】讲好百姓故事 弘扬抗战精神丨抗战时的一台木质印刷机

在中国印刷博物馆里陈列着一台特殊的木质印刷机,它诞生于抗战的烽火中,却用最轻盈的身躯扛起了沉甸甸的使命。这台木质印刷机只有30多公斤重,虽然没有金属机身的厚重,但却藏着抗战时期最动人的“笔杆子抗战”故事,它曾跟着《晋察冀日报》的同志们翻越山岭把抗战的声音送到根据地的每一个角落。

QQ截图20251031141832

1937年,《晋察冀日报》在敌后根据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诞生。同志们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白天跟日寇周旋,晚上在山洞或老乡家完成报纸的排版印刷,报纸被形象地叫做“抗战号角”。可到了1940年,抗战进入最艰苦时期,日寇疯狂扫荡,一吨重的老式印刷机在转移时成了最大的拖累。为了快速摆脱敌人,社长邓拓带着大家把石印机改造成了铅印机,从一吨重减轻到了500斤,可还是不够灵活。邓拓紧锁眉头对大家说:“同志们,报纸一天不能停,印刷机还得改造呀!”直到印刷工牛步峰提出,印刷机能不能用木头做呢?当时老牛和同志们边设计图纸边制造,他们的工具也只有简单的锉刀、锯条和手摇钻,根据铅印机的原理制造出了木头的零件。就这么着,他们终于用枣木制出了这台能拆能装几个人就能背走的木质印刷机。

从1943年开始,在邓拓的领导下,由牛步峰等人研制出的轻型印刷机在山沟沟里转战却一天也没有停止发行《晋察冀日报》。

面对残酷的形势,邓拓严肃地对同志们说:“永远要留两颗手榴弹,一颗给敌人,一颗就留给咱自己和印刷机,万一走不脱了,什么都不能给小鬼子留下。”

宣传抗战聚民心,一张报纸十万兵。这薄薄的报纸就像射向敌人的子弹,这印刷机就成了打击敌人的武器。老百姓都说:“只要看到了《晋察冀日报》就知道共产党、八路军还在我们身边。”1948年6月15日,《晋察冀日报》和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成您今天看到的《人民日报》。 

80年前,《晋察冀日报》冒着炮火把我们党的抗战主张和八路军的胜仗捷报传遍四方,如今,油墨的清香已化作数字的洪流,续写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篇章。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