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帆。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为未来五年发展作出顶层设计和战略擘画。连日来,天津市社会各界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学习领会。大家畅谈认识体会、共话美好未来,一致表示,要深刻把握“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重大原则和主要目标,强化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认真对标《建议》部署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找准切入点、结合点、着力点,凝心聚力、实干笃行,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天津篇章作出更大贡献。
实体经济是国家发展的本钱,构筑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建议》提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津商联合会会长、物美集团创始人张文中对此深有感触。他说,作为我国发展最早、规模最大的数字化全渠道现代流通企业之一,物美集团始终将实体经济作为发展根基,在零售行业深耕数字化转型,通过智能供应链、大数据应用及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零售模式,推动传统零售业优化升级,助力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我们将充分发挥津商联合会桥梁纽带作用,引导会员企业坚定发展信心,坚持创新驱动,聚焦主业实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张文中表示。
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建议》提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作为一名高等教育基础学科领域的无党派人士,市知联会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南开大学陈省身数学研究所研究员张伟平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我将和全市广大党外知识分子、无党派人士一道,瞄准世界科技前沿,一如既往地加强基础研究,在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上持续用力。”他表示,将充分发挥无党派人士人才荟萃、联系广泛的优势,紧紧围绕“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充分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提出更多有用“策论”,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区域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建议》提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周密认为,天津应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深化联动格局,进一步促进东中西和南北协调发展,推进跨区域基础设施“硬联通”与机制“软衔接”,加快推动数据要素跨域流通,加快城市群协同联动和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她建议,以区域重大战略提升核心能级,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为战略牵引,加快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先行区和示范区,聚焦“六链五群”,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激发京津冀市场活力和消费潜力,贯通跨区域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建设腹地型国际航运中心,强化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她提出,天津应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空间布局,以新型城镇化战略构筑人民城市。“需细化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生态功能区格局,强化国土空间精细管控,积极推行‘周末工程师’‘共享院士’等柔性引才模式,推动‘数字孪生+柔性生产’新型产业模式,促进城市中心和周边城镇集约紧凑发展,增强城市韧性与文明内涵。”周密表示。
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建议》提出,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白俊峰说,《建议》对“十五五”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作出系统部署。其中专门提到,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督察,加强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有效保护和活态传承。“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系统性保护’‘统一监管督察’‘活态传承’这些提法的深刻含义,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集中体现,也是新时代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要求,是未来五年必须下大力气抓落实、见成效的关键所在。作为一名基层文物与考古工作者,我们要用实际行动把《建议》的要求落到实处。”白俊峰表示。
健康,是美好生活的基础。“《建议》提出的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人民健康和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高度重视。”市中心妇产科医院党委书记胡元晶表示,将持续提升综合实力,坚持走在国内妇产专科“第一方阵”,以技术品牌和区位优势辐射华北、东北地区,朝着北方医学高地建设目标奋勇前进。“‘十五五’期间,我院将在三院区错位发展的均衡布局下,做大做强各亚专科,促进中西医结合发展,让健康服务覆盖女性全生命周期,进一步扩大在危重孕产妇救治能力上的优势,加强与高校产学研融合发展,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让创新发展方向与妇幼健康需求同频共振,为天津乃至更广泛区域妇幼健康服务上水平贡献智慧和力量。”胡元晶说。
学科设置和调整优化是事关国家人才培养结构布局和引领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建议》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优化高校布局、分类推进改革、统筹学科设置。天津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郝继辉表示,将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瞄准世界医学前沿和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优化学科布局,推动交叉融合,推进科技创新,力争取得一系列推动医学发展的原创性突破。同时,积极对接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推动一批惠及人民生命健康的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构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天医模式”,为教育强国、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