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国家深厚的历史价值与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文化延续的历史性见证与创造性表达,也是历经岁月积淀的宝贵财富。
近年来,我国不断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的世界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均居世界第一。接下来,要按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的有关部署要求,使文化遗产绽放新的生机活力、焕发新的时代光彩。
数智技术赋能,提升活力。数字化是将信息从传统的物理格式转换成可用数字设备度量、存储、处理和传输的数字格式的过程,而数智化是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即以数字为基础、AI为引擎,提升社会资源精准度、智能化的过程。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蓬勃兴起,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监管等注入新活力。一方面,利用先进科技对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数字化的还原与保护。如湖南永州祁阳市,就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实现对摩崖石刻这一文物非常精细的数字采集;另一方面,利用智能技术实现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如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壁画那边是唐朝》项目,通过VR(虚拟现实)设备使图像在数字空间瞬间被激活,极大地提升该项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群众广泛参与,激发热度。文化遗产承载了共同的历史记忆、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传承与保护离不开人民群众的认同与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必须力戒曲高和寡、投入巨大却难以走入群众视线的倾向,杜绝千篇一律、同质化与低层次的商业化却难以引起大众共鸣的做法。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为此,一方面必须依靠群众;另一方面,尊重群众,让保护成果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激发全社会守护文化遗产的持久热情。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是最好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式。在这方面,各地有不少探索实践,比如,在广东,广州国际龙舟邀请赛是中国传统体育运动的五星级赛事,因其喜闻乐见的形式且有着极高参与度,成为弘扬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河南,河南博物院推出的系列考古“盲盒”,契合消费者“挖文物”的兴趣,满足消费者完整体验文化遗产魅力的需求,受到国内外游客欢迎。
创新融合发展,打造亮点。文化遗产的保护重在传承,不能简单地将其封存于安全的角落,或机械的陈列摆设,而要通过创新融合,为其找到与时代“对话”的接口,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文化遗产+”的融合发展模式通过打破产业壁垒,让文化遗产与旅游、教育、科技乃至农业深度嫁接、相互赋能,从而实现全面发展。“文化遗产+旅游”是近年来的热门话题,各地不断挖掘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新的场景。这种方式,打破之前让游客单纯参观藏品、游玩项目的窠臼,更注重提供独特、真实、有故事的体验,以沉浸式体验取代走马观花,满足游客渴望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和生活习俗的愿望。如位于河南开封龙亭区的清明上河园,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为文化和旅游跨界合作、创新性地开发游玩项目蹚出了一条路子。可以说,文化遗产作为亮点,在带动旅游的同时,也为实现自身的有效传承搭建了新平台、新载体。
(作者:李燕,系青海民族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