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十五五”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牢牢把握“十五五”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六个坚持”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筑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四梁八柱”——

牢牢把握“十五五”发展必须遵循的原则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建议》深刻把握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阶段性特征,明确提出“十五五”时期制定和贯彻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必须遵循的六大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高质量发展,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这“六个坚持”是新时代党治国理政智慧的结晶,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和战略体系,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遵循。

“六个坚持”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共同构筑起中国式现代化的“四梁八柱”:党的领导是定向领航的“定盘星”,人民至上是价值归宿的“出发点”,高质量发展是贯穿全局的“主旋律”,深化改革是激发活力的“动力源”,市场与政府结合是提质增效的“金钥匙”,统筹发展与安全是行稳致远的“压舱石”。这六大原则既深刻回答了“怎样发展”的路径问题,也鲜明阐明了“为谁发展”的价值追求;既立足中国国情彰显独特优势,又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中国智慧,为在新征程上续写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新篇章提供了坚实保障。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筑牢发展的根本政治保证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更是我们在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中行稳致远的“定海神针”。回望改革开放四十余年奋斗历程,正是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抢抓机遇、抵御风险,在世纪疫情冲击下实现精准防控与经济恢复双胜利,在科技封锁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瓶颈。“十五五”时期作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必须把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全过程。要健全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提升各级党委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水平。

坚持人民至上,锚定发展的根本价值取向

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本质区别,在于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根本目的,追求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十五五”时期的“人民至上”,正实现从“保基本”向“促全面”的全面升级,集中体现为更公平的发展机会、更优质的生活品质、更全面的社会保障。谋划“十五五”发展,必须始终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完善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在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领域持续加大投入,推动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多措并举稳就业、保民生。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得益彰。

坚持高质量发展,扛起发展的首要任务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主题。如果说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是“规模扩张”,那么“十五五”的核心要义就是“质效提升”——这不是被动调整,而是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的根本性转变。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十五五”时期要科学设定经济增速目标,着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牵引,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激活发展的根本动力

改革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十五五”时期破解发展难题、激发社会活力的根本动力。当前,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必须以更大力度推进深层次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着力破解长期制约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十五五”时期的改革将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既要勇于“破冰”突破,又要善于“护航”保障,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社会活力。要围绕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加快建设高效规范、公平竞争、充分开放的全国统一大市场。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深化财税金融体制改革,健全现代预算制度,完善地方税体系,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拓展双向投资合作空间,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完善发展的核心机制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独特优势,也是“十五五”时期提升经济治理效能的关键所在。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有机统一,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要最大限度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强化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刚性约束,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政府要在战略引导、公共服务、市场监管、风险防控等方面精准发力,尤其在基础研究、重大科技攻关、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等领域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加强政策协调配合,提升经济治理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形成既“放得活”又“管得好”的经济秩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机制保障。

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坚守发展的底线思维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安全是促进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十五五”时期的安全观,不是因循守旧的保守安全,而是积极主动的发展安全,其内涵既包括粮食、能源等传统安全领域,更涵盖生物安全、数据安全、人工智能伦理等日益重要的非传统安全领域。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增强忧患意识,树立底线思维,在发展中固安全,在安全中谋发展,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要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确保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升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水平。防范化解经济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加强新兴领域风险防控,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增强经济和社会韧性,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

未来五年,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攻坚期、新发展格局的成型期、高质量发展的深化期。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加速演进,“六个坚持”构成了一套系统集成、科学完备的“治国理政方法论”,既锚定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长远目标,又着力破解当前发展中的现实挑战;既强调创新驱动、结构优化、绿色转型,又注重制度完善、治理提升、安全保障。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坚守这六大根本原则,稳步迈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作者为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原所长)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