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张鹏:廓清“十五五”历史方位 以新质生产力开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4)

(二)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第一,推动产业创新。《建议》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方面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是固本升级,就是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是当前我国产业体系的“基本盘”,增加值在制造业中占比80%左右。《建议》提出推动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巩固提升矿业、冶金、化工、轻工、纺织、机械、船舶、建筑等产业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和竞争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等举措,这将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初步估计未来5年会新增10万亿元左右的市场空间,释放出巨大的发展动能和民生红利。

二是创新育新,就是要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2024年,我国“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超过18%。《建议》提出着力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这将催生出数个万亿级甚至更大规模的市场;《建议》还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产业蓄势发力,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为我国经济大盘、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三是扩容提质,就是要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我国服务业仍有巨大的扩容和提质空间。在消费方面,我们要按照消费的发展规律来提供满足群众消费需求的合格产品。在生产方面,更加专业化的服务支撑是推动生产领域更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新的制造方式也要嵌入终端的市场需求和上下游之间技术标准的变动之中,形成服务型制造新模式。《建议》提出实施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提高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等举措,将加快促进经济生态重塑优化、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打开经济增长新空间,这又是一个巨大的新市场。

四是强基增效,就是要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我国已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港口、邮政快递、电力、宽带等基础设施网络。《建议》提出加强基础设施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完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等举措,将更好地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融合、安全高效发展,发挥更强支撑保障作用。

第二,推动科技创新。《建议》在“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提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统筹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发展制高点,不断催生新质生产力。”

“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实力跃上新台阶,科技创新成果丰硕,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为“十五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24年全社会研发投入超过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数量和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排名世界第一。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加速融合,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较“十三五”末增长42%,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正在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科技创新让天更蓝、水更清,健康更有保障,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一是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突出国家战略需求,部署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比重,加大长期稳定支持。强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原始创新导向,优化有利于原创性、颠覆性创新的环境,产出更多标志性原创成果。

二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增强体系化攻关能力。比如,加强国家实验室体系建设。强化科技基础条件自主保障,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更多承担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企业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主体,我们要为其创造有利条件,确保其优势与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和推广。其一,增强企业自身的创新实力;其二,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给予企业更大的参与度便利和支持;其三,学习和借鉴企业管理中注重效率、效能的优秀经验,以企业化的激励机制与运营模式保障创新活动的顺利进行;其四,鼓励企业成为国家创新工作的“出题人”。企业出的题也许没有很高的战略眼光,但往往是脚踏实地、转化应用和市场效果非常好的题。

三是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建立健全一体推进的协调机制,强化规划衔接、政策协同、资源统筹、评价联动。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人才评价、收入分配改革。

四是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建设开放共享安全的全国一体化数据市场,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数字经济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预期分析和战略性判断,实体经济为数字经济提供相关应用场景和转化的实践路径,从而实现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加快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创新,强化算力、算法、数据等高效供给,全面实施“人工智能+”行动,通过人工智能大幅提升中小企业的知识积累、技术积累,从而跨越因企业规模和人才要素导致的智能鸿沟。

责任编辑:范璧萱校对:李天翼监审:刘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