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北京市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优势产业,花乡花卉产业靠品质争先,靠品牌出彩,围绕“特”字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在“人无我有”上,一代代花乡人不断提高技艺,靠温室暖房培育花卉,实现了“南花北养”,花木四时不绝。看丹村建造了3500平方米的现代化智能温室,种植红掌、球兰等多个花卉品种。在2019年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该村参展的71个花卉品种,均获奖项。在“人有我优”上,自古就有“丰台芍药甲天下”的说法,特别是白盆窑村,作为花乡十八村之一,自古以来就以种植牡丹和芍药闻名。说到这儿,跟大家分享一个关于“陪嫁牡丹”的故事:清康熙年间,固伦郡主下嫁蒙古贵族,康熙皇帝赏赐了一株公主最喜爱的御花园牡丹作为陪嫁。这株牡丹当年就是由白盆窑村花匠送入宫中的。2021年,白盆窑村将“陪嫁牡丹”的分枝迎回村里。您看,同样是花,这里的花是有故事、有历史、有文化传承的。所以,白盆窑村依托牡丹、芍药产业优势,打造花海文旅特色,并且利用2400多亩平原造林空间,和20多万株地被花卉,营造出城南最美花海景观,每年都吸引大批市民前来观赏。在“人优我精”上,草桥村依托花卉资源,不断拓展业务范围,推出系列精品服务,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颁奖用花“红红火火”,到2022年亮相三个冬奥村的花店,从“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重要国际会议的花艺布置,到国庆70周年和建党100周年重大庆典活动的用花保障,草桥村用特色花卉产业有力地托举了区域高质量发展。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既要扎根本地,找准最能体现地域特点、当地风情的产业,选准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又要“跳出本地看本地”,明晰自身优势,谋求差异发展。在丰台,特色花卉产业形成了乡村振兴的“金名片”。依托花卉方面的特色优势,丰台区走出了一条以花兴业、以花兴村、以花兴民的发展道路,乡村全面振兴在城南“开出花、结出果”。
三是激发“产”的潜力,多措并举提升经济效益。对于“土特产”的“产”字,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产’讲的是真正建成产业、形成集群。”推进乡村振兴,要将过去“原汁原味”的土特产,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延长产业链、丰富供应链、提升价值链,从而打造成链条更完整、业态更丰富的“多汁多味”的土特产。
在延长产业链上,从传统的种花、养花、卖花向花卉展示、研发、电子商务、都市休闲和文创产业转型。经过多年的发展,丰台依托花卉资源已形成集研发、生产、交易、旅游、观光、服务一条龙的产业链条。比如在研发方面,通过与国内外知名院所进行产学研深度合作,目前已获得20多项花卉科研专利。
在供应链方面,实现从传统花卉产业向区域“花卉大产业”的转型升级。以花乡花木集团为依托,打造数字化交易平台。在丰台区草桥东路,坐落着北京花卉交易中心。每天下午1点刚过,这里就开始“上人”了。交易中心大厅正面墙上是一个大显示屏,划分成6个区域,每个区域都在实时进行着鲜切花的展示和拍卖。商户只要动动鼠标,几秒钟时间就可以拍到北京和昆明两地的新鲜花卉,减少中间环节,点对点专线物流运输第二天就能收到货,非常方便。这个标准化交易平台,通过对花卉交易品种、品质、销量、价格等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北京花卉产业的‘晴雨表’,为花卉产业发展和市场管理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在价值链方面,为了聚焦花卉产业、突出花卉品牌、打造丰台花卉新名片,目前丰台区正着力打造“一核多点 活力飘带”特色活力中心,对花卉产业加强空间统筹、作出统一规划。以世界花卉大观园为核心,布局“花街”“花园”“花食”“花坊”等“花+”特色产业集群,不断挖掘花卉的多元价值,以多种业态形式,为市民提供多元化高品质的花卉服务。
目前,花卉产销已经在丰台建成产业、形成集群,通过科技赋能,展现出农业现代化的蓬勃生机。经过多年的发展与转型,丰台区村集体高质量发展的“雪球”越滚越大,以玉泉营街道草桥村为例,目前,全村花卉产业产值超过了5亿元。可以说,一朵花富了一方百姓!这看似普通的“土特产”饱含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饱含着政府为人民过上好日子所做的所有努力,更牵动着乡村全面振兴的未来。
“做好‘土特产’文章”,是习近平总书记给出的乡村振兴的路径指引和方法指导,也是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丰台“花乡”是北京,乃至全国多地深耕“土特产”文章、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缩影。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朵花富了一方百姓。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嘱托,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把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做优。我们相信,只要沿着党中央指引的方向不断前进、不懈奋斗,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我们的未来会更加绚烂如花!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转载请注明出处,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