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激励”,通过每年一次的评选,“中国好人榜”已经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礼敬膜拜和主动效仿“中国好人”成为社会成员的自觉追求。...[详细] 时间:2015-08-20 09:58 查看:149次 标签:张卫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好人”激励效应
“礼”与法类似,都有软硬两种约束机制。硬的约束机制包括宪法、法律、法规、规章、政策等;软的约束机制包括道德、思想、意识、观念、理念等。这里讲规矩更多强调的是硬的约束机制,让行为得到约束,形成不敢违法、不能违法、不愿违法的法治环境,政府及其公务员都有所敬畏,即敬...[详细] 时间:2015-08-20 09:06 查看:1212次 标签:房宇论语法治观法律文化
“不只在过渡,而是在转型。我们要面对的,不仅是一个新社会,而是一个崭新文明的再创造。”融合发展这项“转基因工程”,没有范本。怎样融合,也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揽子方案。...[详细] 时间:2015-08-20 09:04 查看:190次 标签:陈凌媒体融合变革
中国传统儒学自汉代确立经学地位以来,就形成了绵延不绝的经学思维方式,而其核心就在于崇圣、崇经与尊君。这里的“崇”并非崇高之崇,而是崇拜之崇。“国学热”对儒家经典的理解与诠释立足于脱离社会土壤的文本分析,通过对儒家圣人与经书的抽象继承,最终表现出对一系列核心性基...[详细] 时间:2015-08-19 09:49 查看:295次 标签:张师伟国学热政治价值传统儒学中华文化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美丽乡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如今,我们距离达成目标的时间还有5年。时间在缩短,面临的任务愈显迫切。补齐发展短板,回应百姓期待,以文明乡风扮靓美丽乡村,打造乡土中国“升级版”,全面小康的成色才会更足。...[详细] 时间:2015-08-19 08:54 查看:220次 标签:胡宇齐精神文明农村美丽乡村美丽中国
五经、十三经是古代中国宗教、社会、政治、法律、伦理、道德的综合体,是君子修身与治理社会的经验集成。四书是整个东亚文明的标识与体现。儒学包括人性的治政方略、稳定的社会秩序与安立人心的信念系统,是学习的文明。...[详细] 时间:2015-08-18 09:54 查看:310次 标签:郭齐勇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代文明
文艺创作是高尚的事业,追求真善美是它的永恒价值。文艺的最高境界是让人动心,让人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去发现自然、生活和心灵之美。做到这一点,需要文艺家和接受者自觉传递和吸纳向上向善的价值观。...[详细] 时间:2015-08-17 14:33 查看:442次 标签:董学文文艺中国精神创作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了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为实现国家富强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当前,只有紧紧围绕“四个...[详细] 时间:2015-08-17 14:18 查看:350次 标签:国家富强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民族复兴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让精神境界更加纯真、精神世界更加美好、精神品格更加高尚,都应当而且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感受精神的魅力、汲取精神的动力、寻求精神的定力。...[详细] 时间:2015-08-17 14:12 查看:422次 标签:颜晓峰精神经典马克思主义
只有尊重历史,坚持从延续中华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在不断推进事业发展中走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全面论述了中华文明的形成、演变及其为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阐明了中华文明独有的内涵、特色,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坚定文化自...[详细] 时间:2015-08-17 09:04 查看:394次 标签:中华文明战略思想创造性创新发展
中国哲学的特有的思路是以人为主体,将“天、地、人”融为一体,即“天人合一”的思考方式。这实际上是不同于西方的一条主体性哲学路线,是一大丰富宝藏。但其理论阐述和实践应用,有待于整理、展开和提升。这需要走出经学主义的治学方式。...[详细] 时间:2015-08-17 08:57 查看:234次 标签:李德顺中华文化中国哲学民族精神
习近平从严治党,重视廉政建设,举世点赞。早在《拜托贫困》一书中就写道:“廉政建设是我们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如果我们不能承担起这种历史使命,我们就会失去民心,就会被敌人找到进攻的缺口”。他常引用“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公生明,廉生威”之...[详细] 时间:2015-08-12 15:25 查看:580次 标签:习近平传统文化干部执政考验
延安文艺运动不是一种独立自足的实践。经济、政治、文艺上的斗争,从来都是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没有经济、政治上的胜利,就没有文艺上的胜利。...[详细] 时间:2015-08-11 15:22 查看:379次 标签:刘润为中国文艺文艺工作者延安文艺座谈会
发挥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需要在全社会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和廉洁文化,着力推进大众文化发展。...[详细] 时间:2015-08-10 13:43 查看:502次 标签:张国臣文化社会治理国家治理
以良好家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深挖家风中的优良因子,将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让人们在温馨的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核心价值观,让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和自觉行动。...[详细] 时间:2015-08-10 13:11 查看:266次 标签:周世敏家风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仍然有益于新时代的治国理政,在于其至今仍然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民族心性,是当下治国理政所以立基、必当关注的文化土壤,是我们凝聚国魂不能割断的精神血脉,也在于其包含着丰富的为政之理、治吏之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应当精心采掘、创造性运...[详细] 时间:2015-08-07 09:41 查看:752次 标签:沈壮海传统文化治国理政国家治理
当代中国价值观念生成于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强大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精神体现。从根本上说,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价值观念根植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是一定社会经济、政治的反映。...[详细] 时间:2015-08-05 13:52 查看:182次 标签:郭凤志价值观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家规家训及据此形成的家风在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在制定家规家训的过程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把重塑家风与改善社会风气、重建道德秩序结合起来。...[详细] 时间:2015-08-04 13:44 查看:745次 标签:刘东升家训家风核心价值观
文学就是人学,但这里的“人”不是哪个具体的人,而是大写的“人”。这个大写的“人”是指超越了一己私欲、上升到普遍性高度的人,既有人的血肉情感,其思想情感又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这个大写的“人”不仅仅指文学中的正面人物,更是指由作品的整体情感倾向而构成的“人学”。...[详细] 时间:2015-08-04 13:13 查看:229次 标签:冷成金文学中国故事文化
虽然京津冀拥有相近的文化资源,但在发展理念、政策和方向上各成体系,各自发展,没有形成应有的区域凝聚力和竞争力。要进一步理清首都与“京畿”的关系,挖掘三地在政治、经济、历史、生态等方面的内在关联和潜在空间,着眼未来,实现京津冀的全方位联动发展。...[详细] 时间:2015-08-03 13:29 查看:129次 标签:石峰京津冀协同发展文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