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

(本稿未经报告人审核。作者观点不代表宣讲家网立场。未经宣讲家网站同意,请勿转载。)

第一个大问题,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

首先,我们要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认识中国的很多问题,分析中国的很多现象。

大家知道,经过“十五”计划的执行,到去年为止,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进展很快,可以说,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个世界经济大国,到2005年为止,我们国家经济总量是十八万两千三百二十一亿人民币,按2005年8.1917的平均汇率来折算的话,我们的经济总量是两万两千二百五十七亿美元,在世界的排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居第四位:我们的进出口总额去年1.4万亿美元,在世界排第三,仅次于德国、美国,我们已经成为世界贸易大国的一员;工业制造业中,我们有130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农产品中粮食、棉花、油料、糖料,包括肉产品的产量在世界都排在第一位;还有许多重要的指标在世界排名也在前列,比如说到2005年底,我们的高速公路总长度为四万一千公里,在世界排名仅次于美国;钢铁生产能力到2005年是3.6亿吨,在世界排第一;发电量到2005年底是5.11亿万千瓦,排世界第二。总之,现在可以拿出很多数字来说明我们已经是一个世界经济大国了。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拿出很多数据来说明我们还是一个经济弱国。从人均水平来看,2005年我们人均收入1707美元,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排位中居120位,依然在100位之后。从科技实力看,我们是一个世界制造大国,但还不是一个世界创造大国,我们有130多种制造业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但是我们并没有掌握多少核心技术,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仅仅占万分之三,我们只有6个品牌进入了世界500个著名品牌的行列。同样,从我们生产产品所投入所消费的水平来看,我们也还是一个经济的弱国,我们经济总量占世界的5%左右,但是消费的石油占世界的8.7%,消费的钢铁占世界的28.7%,消费的煤炭占世界的45%。可以这么说,我们有很多产品的消费比重远高于产出的比重,这说明我们还是粗放型的国家,这也说明我们还不是一个经济实力比较强的国家。虽然我们外汇储备到目前已经超过九千亿美元,在世界排第一,但那只是一张纸,虽然是有价证券,却并不能说明我们是经济强国,只能说明我们的国际支付能力明显增强。所以,我们的国情是:一方面我们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另一方面我们却还是一个经济弱国;一方面我们是一个世界制造大国,另一方面我们还是个世界创造小国。这就是中国经济所处的一个新的阶段,我们已经站在由大国向强国跨越的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所要完成的历史使命从定性的角度来说,就是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从可衡量的量的角度来说,就是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转变。我想我们首先要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样才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把握一些矛盾。

其次,要从新旧体制并存,正在由旧体制向新体制加速转轨的阶段看待、分析我们的形势,作出我们的判断。

我们要看到,中国目前正处在新旧体制并轨并存的阶段,可以说,2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使我们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用定量的角度来衡量,在市场化的进程中,我们已经走过了60%的路程,但还有40%的路程没有走完;我们虽然建立了市场经济的初步框架,但在很多方面依然还受计划经济影响,还有计划经济的痕迹。我们就是处在这样一个新旧体制并存,由旧体制向新体制进一步转轨的体制状态之下,因此,我们既要看到市场经济给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步所带来的极大活力,也要看到市场经济还有它不成熟、不完善的一面带来的盲目性和缺陷。同样,我们既要看到旧体制可能出现的一些弊端,也要看到传统的体制也有它的优越性,这就是政府对经济的控制能力,政府对资源的控制能力,它的强大的作用。既是它弊端的一面,同样,在一定阶段里面,它又是一种优点,即可以在短期内迅速地创造需求,迅速地办一些大事,这就是我们的体制在现阶段给我们的影响。一方面,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使我们看到了市场经济给中国经济所带来的活力,可以说,眼下中国到处是工地,人们求生存求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人们都想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创业、投资来改变自己落后的生活,这种动力机制日益增强;另一方面,在公平、协调等诸多方面市场经济也有它的不足,它能带来活力,但是怎么活而有序,它还不能完全解决;它能带来效率,但怎么解决公平,它还不能完全解决,这就是市场经济两方面的影响,所以说,市场经济也是一把双刃剑,可以极大地激活经济的活力,也能够引发一些固有的弊端。同样,我们看我们的传统体制,它有政府控制多、影响各方面积极性的一面,但它也有在很短时间之内,迅速推动经济的一个力量支撑着中国经济成长的作用。所以,我们看中国经济就要站在一个发育不成熟的市场经济的角度,站在计划经济还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这个过渡阶段来看问题,我们要看到我们在逐步朝着市场化的方向发展,有很多领域政府应该退出的还没有退出,但也要看到还有很多不该市场化的领域可能也出现了一些市场化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可能都需要我们来认真思考。这样,才能够有助于我们看待当前经济生活中的各种成绩、矛盾、问题,以正确地分析和判断形势,这是第二个角度。

第三,我们应当把中国放在世界之中,以全球的眼光来看中国。

应当说,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在这一段时间里全球都出现了重大的变革,这个重大变革的基本标致就是经济的全球化,产品超越国界,在全球范围之内流动的趋势在明显加强。从体制角度来说,越来越多的国家融入到市场经济的国家行列,尽管对市场经济的理解并不一样,但至少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市场是国家经济现代化和不断提升综合国力不可缺少的手段,所以传统的以政府控制为主的计划经济国家都逐步地向市场经济转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比较,各自体制的最大特点是什么?计划经济最大的特点是创造需求,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则是创造供给。所以,大家注意一下,近20多年来,全球商品短缺的现象正在迅速改变,商品的供给能力在明显增强,而另一方面,需求扩张的思路在逐步放慢。这是因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一个独立的经济体成为一个市场经济的主体进入市场的时候,其内在的约束能力,或者叫收敛能力、内敛能力明显增强,不管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凡是产权清晰的领域,其需求都是有收敛的一面,凡是依然是公权利为主的领域,不管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它都有一个缺乏约束的一面,这就是这两个体制为什么一个是创造供给,一个是创造需求,能力各有所长。所以,近20年来,过去认为会出现通货膨胀的国家,往往不再出现通货膨胀,过去很多经济参数认为会出问题的某国家,它也不出问题了,因为现在整个经济要素在全球范围来流动,整个经济的生产在全球范围内来完成,这就是世界经济的变化。

20多年来,中国正逐步融入到世界经济的大潮,我们越来越多地与世界经济成为一个共同体,世界有中国的影响力,中国也越来越受世界的影响,这种格局已经在初步地形成,这样看中国经济的时候,我们就要站在全球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大家都在改革,改革是世界的共同命题,不是中国特有的任务,世界各国都在改革,只是改革的方向、改革的力度、改革的政策不同而已,这就是当今整个世界的变化。过去我们认为只有中国在走改革开放道路,其实改革是全球性的,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带来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配制;另一方面,改革也在全球兴起,大家都认识到一个国家既需要发挥市场的作用,也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这种认识已经形成了共识,只是对政府和市场作用把握的度和范围不同而已,没有本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和范围的差别。这种形势无形中既给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因为中国在全球范围之内有四大优势,一是我们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经过50多年的经济建设,我们国家既有传统的产业,也有新的产业,既有制造业,也有服务业,各个产业之间链条比较健全比较完整。因此,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都可以发展制造业,因为它都有上有下给它做配套,这是我们的一个优势,不像别的发展中国家,可能产业体系不健全,很难迅速形成一个配套的产业。第二,我们有充足的劳动力的优势。我们13亿人口,有7亿多劳动力,大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也比较勤奋,但是劳动力的价格相对比较低,因此在全球范围之内,具有相对的劳动成本的优势。比如说我们制造业的单位劳动成本,只相当于美国的5%,日本的10%,到现在为止,我们可能就比印度越南略高一些,与其他发达国家比我们都低。第三,有13亿人口的市场优势。在中国,只要有1%的人买这个产品,这个产品就迅速地成为规模经济,使它有一个极大的规模效益。在中国,只要能够找到1%的市场,都能迅速地收回成本,获得巨大的回报,这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到中国来。第四,我们的整个投资硬环境在发展中国家里面是走在前面的。{page}

以上四条就决定了中国在经济全球化中成为一个很大的受益者,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中国已经越来越成为世界的加工厂。到目前为止,跨国公司500强中已经有450几强到中国来投资办厂,中国成为跨国公司的一个加工厂,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多了一个增长点。比如说对外贸易的出口,2005年7620亿的出口,58%是外资企业生产的,要扣掉这块,我们的出口还是比较小的。同样,有2300万人在外商投资企业工作,外资企业生产的工业产出占整个工业的40%,涉外税收占全部税收的20%,这就是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中国,我们看到的越来越有新的增长点,越来越获得了全球的经济一体化的好处,这是一个方面。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越来越受到国际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在进一步的加深,当中国以买家身份出现的时候,世界的商品价格迅速的上升,就是外部的涨价对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同样,当中国作为一个大卖家出现的时候,世界产品的价格到处在下跌,改变了世界通胀的趋势,当然,也使我们失去了很多的利益,这就是这种影响的集中反映。所以,看中国的时候,必须站在全球来看,应当说,这些年我们越来越感受到中国在对世界经济作出贡献的时候,也越来越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这种双重的影响的局面已经形成。

第四,看待中国当前经济的发展,既要从短期的因素来看,更要从长期的因素来看。短期的因素就是行政政策的推力,比如说眼下,我们国家地方都在换届,因此这种换届效应必然成为推动经济的一个重要的动力,这是短期的,换届效应很快会减弱的。同样,短期的因素中天气的风调雨顺,农业获得了好收成,成为经济的一个推动,这是短期因素。从中长期角度看,我认为推动国家经济增长来自于四股力量,一是中国工业化的趋势。工业化的趋势支撑着中国经济20多年来的快速成长,也正在继续支撑我们国家的经济快速增长。到目前为止,我们工业化进程才进入中期,刚刚迈过初期的阶段,工业化的路程还没有走完,因此,工业化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成长空间还比较大,依然是我们国家经济成长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就是我们国家工业化的趋势一浪接一浪,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很大的推动力,这个浪潮还将延续下去。随着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又把新型化与工业化结合在一起,会给工业化赋予更多新的活力和新的动力。在过去28年中间,工业对我们国家经济的贡献增长平均在50%,就是每增长一个点,就有半个点来自于工业的贡献,这20多年来,工业功不可没,现在我们已经是一个工业制造大国了。二是城市化的趋势。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只有17%的城市化率,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到去年,我们的城市化水平已经提高了43%,已经有43%的人生活在城市和城镇。城市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点,就意味着有1000多万人由农民变为市民,带来的就是消费能力扩大三倍左右,由此带来的就是大量的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带来大量房地产的投入,成为支撑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每增长一个城市人口,消费能力能扩大三倍,投资至少需要5000,一个人需要5000块钱配套的投资,这就是一股巨大的需求的扩张能力。现在刚刚走完43%的路程,未来我们的城市化水平肯定要提高到70%、80%甚至90%,大家可以想像,当越来越多农民变为市民的时候,我们国家这种成长的空间会扩大多少倍,这就是支撑我们国家经济增长的又一个中长期的巨大推动力量。三是市场化的趋势。前面讲了,从20多年的改革实践来看,市场化就是政府把过去控制的权力逐步还给了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和个人,就是政府把市场的门槛逐步降低,就是政府逐步缩小审批的体制范围,因此,这种经济市场化所带来的经济的自由度极大地激活了各方面投资创业的积极性,使整个经济形成了极大的活力。可以这么说,到今天凡是已经交给市场的那些领域,都已经逐步地由短缺变为了相对宽松,甚至是过剩,反之,凡是继续由政府强有力地控制的领域,今天依然还是供不应求,还是相对紧缺。大家看看,目前的事实,是不是可以这样来描述,这就是市场、改革带来了极大的供给创造能力,当然,它也会带来极大的消费能力的提升,这是市场化的趋势,我们可以预计,随着要素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扩大,必将给经济的自由度增添更大的空间。四是国际化的趋势。20多年来的运行轨迹表明,我们国家的经济成长中10%的贡献率来自于对外经济,眼下,虽然我们的进出口贸易已经居世界第三,虽然我们吸引的外资在每年600亿左右,似乎量已经不小了,但是我们目前所看到的都是有形的领域,还不是无形的领域,一般无形的领域也对外开放,这种国际化的趋势所带来的要素的流动,会使中国获得更多的国际资本、国际要素。就是说,一方面,当服务贸易、服务领域也放开以后,那么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另一方面,我们正在进一步地走出去,走出去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也是远远还没有发挥出来。大家知道日本,也知道美国,日本过去的十年,有人说它是牺牲的十年,其实这话只对了一半,还有一半是不对的,确实过去的十年,日本经济从国内范围来看,停滞不前,平均每年增长率就0.5%到1%之间,非常缓慢,但另一方面,日本走出国门的投资大量地增加,从海外获得的收益明显大于国内的收益,所以把海外收益放到国内去,综合起来看,它还是一个实实在在的世界强国。一方面,日本在过去十年里面,在信息技术上的投入已经成为经济的一个重要的支撑点;另一方面,在海外产业的转移发展又成为它的投资的重要回报领域。美国又何尝不是如此,国内是经济相对平稳的发展,3%到4%的增长,但是国际上获得的回报也很高,去年一调整,投资反馈的利润所得税在不到3个月之内,就有2千亿美元回流美国,可见,美国在海外的收益很多是由于它政策的关系没有回归到国内,这是第二个方面。就是说,一旦我们走出去,也成气侯以后,可能也会进一步拓展我们的经济增长空间。第三方面,从国际化的角度看,就是人民币逐步成为一个可兑换的货币,人民币成为世界强势货币这种趋势也正在逐步地加快,因此,这种升值所带来的经济的成长效益,给各方面所带来的升值红利也是很大的。从这些方面来看,国际化的趋势也将继续成为我们国家经济成长的一股重要的力量。所以,你要从这中长期的推动力角度来看,可能能帮助我们理解,是什么因素在帮助中国经济增长,除了政府的力量,更多的来自于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国际化的趋势。这是我想给大家讲的第一个大方面,看形势从几个角度来看,有助于我们作出正确的判断。

责任编辑:刘晓楠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