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一个,就是大家比较关注的城乡居民收入。我刚才说了,消费要提高,必须收入增加。今年前三季度,我们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还是比较快的,特别是农民。前三季度,我们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上增长了16.3%。扣除物价因素,我们的城镇居民人可支配收入增长了13.2%,比去年同期高了3.2个百分点。2005年农民的现金收入是3325元,今年前三个季度就达到3321元,扣除物价因素,增长了14.8%。多年以来,我们都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高于农村人均现金收入的增长。这些年农民的收入增长比较快,尽管如此,我们收入分配的差距还仍然在扩大,包括城乡之间。
关于失业率,大家可能注意到了,这几年公布的失业率最高是4.3%,最低是4.1%,基本上就在这个范围内波动。什么是失业率?就是失业的人数占整个法定劳动年龄阶段劳动力人数的比率。我们这个失业率不高。国外那都是10%,甚至15%以上。那么,中央为什么还要说就业问题很突出呢?一个说明我们重视民生问题。再一个,我们的失业率,前面加了一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什么意思呢?不算农民,不算农民工,凡是有城镇户口的人,失业了才能算。在“十五”期间,每年大致有2500万就业人口需要就业,它是一个流动的数字。总而言之,大家要有这个概念,就是说我们的就业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通过对前三季度的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可以看到目前整个经济形势,应该说,是很好的。好在哪里?就是刚才我说的四种情况中的符合高增长低通胀。尽管物价上升得快了一点点,比起我们收入增长来说,还是能够承受的。比如说收入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的,扣除物价指数,还增长了13%点多。从全社会来看,应该说没有太大的问题。这是总体上的判断,我们的国民经济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又好又快在比较高速度、平稳地发展。尽管出现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结构上的问题,中央及时发现,然后对政策进行一些调整,我相信这些问题是会很快得到解决的。
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下面,讲一些大家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主要包括六个方面:
第一,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的问题。说偏快,判断的标准是什么?我想有两个,一个是我们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比如说我们的价格上升到6.9%,这个是比较快了,我认为归根到底是由于经济增长太快、需求过旺带来的。我们要与我们的目标来比。大家注意,我们在制定“九五”计划的时候,中央曾经搞了2010年的预测,当时的预测提出来到2010年我们的GDP比2000年再翻一番。那个时候是总量再翻一番。与此相适应,到2020年比2000年再翻两番。那个时候提的都是总量翻番,没有考虑人口的增加。我们进入新世纪以后,经济发展很快,如果再按总量翻番,不考虑人口因素的话,我们的经济增长预测目标就太低了。所以,中央就调整了一下我们的翻番目标。十七大正式确定由2020年比2000年总量翻两番,调整为人均翻两番。这个要求就更高了。据测算,我们每年增长5.7%以上不到6%,就可以达到总量翻番的目标。后来,我们在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时候,由于前五年发展比较快,所以我们调整为人均翻一番。我们“十一五”规划中每年GDP的增长还是7.5%。我们的增长都在10%以上,甚至11%点多,实际运行比计划超得太多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个人认为,一些地方,特别是地方政府,在贯彻科学发展观这个问题上,从认识上、机制上、体制上、技术创新上,都还有一些不到位的情况,有些片面追求高速度的增长。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做出判断,至少是偏快。现在要防止由偏快转向过热,这个不是现在才提出来的,9月份中央开会就提出来了,而且从年初我们就开始不断调整货币政策。
第二,防止物价特别是居民消费价格即CPI,由结构性上涨转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任何通货膨胀开始的时候,不是说来得那么猛,全面物价上升,都是结构性的。什么是结构性的?就是某些产品,特别是居民消费品的价格首先上升,有的上升快,有的上升慢,有的工业品还在下降。我们要防止全面上升。经济增长太快了,并不见得太好,要消耗大量的资源,环境问题比较突出。这里我要顺便说一句,今年三月份“两代会”的报告,我们的各项经济社会指标完成得都很漂亮,唯独有一个没有完成,就是单位GDP的能源消耗。我们提出的目标是“十一五”降低20%,污染物降低10%,结果第一年就没有完成,所以这是中央当前抓的力度非常大的一个工作。这跟结构有关系,要想完成能源消耗指标,必须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特别是要增加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消耗的能源少。再就是,要进行技术创新,要增加产品的技术附加值。第三产业的比重占得越大,单位GDP的能源消耗越低。我看了一个材料,说2006年单位GDP能源消耗最低的是广东省,北京大概第二。我研究了一下,广东为什么能在这个问题上居于前列呢?得益于前几年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力度比较大。
今年的调控目标是控制在3%以下。一到十月份,每月的物价指数居民消费价格,一月份2.2%,二月份2.7%,三月份3.3%,四月份3%,五月份3.4%,六月份4.4%,七月份5.6%,八月份6.5%,九月份6.2%,十月份6.5%。这个可能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我谈一点看法。物价上升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怎么来解决?特别是对我们老同志,退休金可能每年调整太少,怎么办?我刚才说了,从整个社会看,我们的物价虽然上升得比较快,但是收入水平的上升还是大大高于物价上升的水平。关键是对一部分群体,可能受到的压力比较大。记者采访我的时候跟我说,物价上升这么快,要不要给消费者物价补贴啊?我们老同志都知道,过去物价一上升,就给大家的工资条上加一个物价补贴。在新的阶段,我是坚决反对再实行物价补贴的办法。物价补贴我认为不大科学,是一个临时性的措施。为什么呢?因为你工作了,在你工资条上补一块。如果没有在国有单位上班,就没有人给他补。所以我的态度很明显,不主张再用物价补贴的办法。
那可能各位要说了,你总得有个意见啊!我很明确地表态,要提高工资收入,特别是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各个城市都有最低工资标准,这些低工资、低收入的人承受力低。再有一个,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线。中央设了几个限,社会保障最低收入、最低工资标准,这要不断提高,就是要考虑弱势群体的承受力。记者问我,你的意思是有消化能力的自我消化。我说对的,你的收入那么高,增长那么快,物价增长一点点,你还要补贴,补什么啊?你就是要自己消化嘛。比如那次方便面涨价,有正式工作的有几个人承受不了方便面涨价的?可能承受不了就是农民工,消费的又多工资又少,所以要你提高他们的最低工资标准。再有一个,涉及到老同志,要不断地提高老同志的退休工资标准。老同志过去都是对国家、对社会、对各方面有重大的贡献,退休以后有个工资标准,物价上升,社会的整体收入水平在提高,所以老同志的工资也要上升。我看到各地已经采取了措施,今年要增加80块钱以上。总之,我认为要提高最低收入的水平,来解决物价上升对部分居民、弱势群体造成的生活压力。
当然,最根本的是控制经济增长的速度。过快是一个根本的原因,把幅度降下来,降到一个比较合理的水平,实现中央说的又好又快发展,来抑制过旺的需求。怎么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2006年中央提出实现三个协调,刚才我讲了,三架马车要协调,投资、消费、出口要协调。还有一个,速度、质量、效益要协调。再一个就是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人口要相协调。这次十七大报告锦涛同志讲了,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还是要保证我们又好又快的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提出五个统筹。这一次,报告又加了好几个统筹,是从一个更高的层面,统筹国际国内大局。另外还加了一个,统筹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的关系,统筹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我们的科学发展观自从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后,一直在不断实践,理论上在不断探讨、不断完善。
第三,关于房价持续上涨的问题。房价是我们大家特别是年轻同志关注的问题,各地政府都在调,国务院又是六条、又是八条,调了半天,不但没有控制住,涨得还挺快。最近大家看到政策一块起作用,已经出现了一个转机,有人说是拐点。有的专家不承认是拐点,因为拐点以后要下降了,上升、上升再下降叫拐点。有的说不能轻易这样讲。我谈一点看法,为什么我们的调控目标没有实现预期?我个人认为,有一个政策目标的设定问题。从根本上来讲,我们的房价比较高的持续的上涨最根本的原因还是需求太大。为什么需求那么大呢?在城镇化过程当中,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住房要求越来越高。福利分房停止了,大家都去买。大学生一毕业想买房,农民工在城里不想回去也想买房。特别是北京市,不光有北京市的需求,还有外地的需求。你看外地所谓的大款们、煤老板们,在北京买房子都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的、一层一层地买,那是投资啊!还有一个国际上的需求,国际上一些外资也在北京买房。
需求这么旺,你想一下住房价格能下来吗?所以,根本的问题是需求问题,需求太大。都是由于短缺造成的,东西多了,就没有人买。越说控制总量,大家越紧张,因为土地有限啊!调整结构靠市场,总量是政府不给你批地,闸门把住了,当然就管住了。但是,结构的调整靠市场。所谓调整结构,你不要生产那么多,不要盖那么多高档的大户型,什么酒店式公寓、公寓式酒店。我曾经问过有关方面,我说为什么盖那么多好房子,老百姓不需要那个。回答是,因为各种房子都能卖得出去。那这个房地产开发商当然钱赚得多,对不对?所以结构调整在供不应求的情况下,靠市场的力量是不行的,这就是我们政策调控目标没有很快达到的一个原因。我的观点还是要尽量扩大、增加有效供给,同时抑制投资需求。你住得本来已经很好了,还要炒房子,买了一套又买一套。你有钱是有钱,但是这个住房是个特殊商品,所以要加点控制。怎么控制呢?最近我们出了货币政策,第二套房子首付提高,然后利率提高,就这样来控制一下。但这不是最好的办法,还值得研究。
除了需求过旺以外,在经济转型、城镇化过程当中,中央提出“十一五”期间每年要转移900万农村劳动力到城市来,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我们的城镇每年也要新增900万的就业岗位,大家看这里面有个缺口,增长了900万个劳动岗位,光农民就转移了900万?这些人也要住房,所以还得增加供给。增加供给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就是住房的特殊性,土地问题!我们的土地是有限的。在工业化过程当中,土地供给的矛盾特别突出,如果我们的土地资源不短缺,住房问题不是小菜一碟吗?那么多人愿意建房,还怕?关键是土地问题。温总理提出一个目标,根据我们13亿人口的吃饭,18亿亩的耕地是一条红线,不管干什么,不能突破这个红线,必须确保18亿亩耕地的保有量。能不能保住啊?形势非常严峻。我们的耕地面积占全世界耕地面积的10%,但是养的人口占世界的22%。人均是多少呢?人均是一亩三分九。我们的人均可耕土地占世界平均水平的40%,相当于澳大利亚的1/26,加拿大的1/16,俄罗斯的1/10,美国的1/7。土地问题很严峻,我们要吃饭,所以中央领导一再讲,任何一个国家也解决不了中国人口的吃饭问题,只能靠自己。
有人说有钱,有钱可以买吗?外汇那么多,靠采购粮食不行吗?不行的。有人开玩笑说,中国人买什么什么涨价,为啥?人口多,需求量大。你要解决粮食问题,必须有可耕地。2004年的宏观调控,温总理讲我们当时面临四个下降,可耕地下降、种植面积下降、粮食总产量下降、单产下降,当时比较严峻。现在经过这几年的调整,情况大有好转。今年我们的粮食总产量可能超过一万亿斤。我们历史上最好的水平就是一万亿斤,大概是1998年。中央重视“三农”,一系列惠农政策效应非常明显。在这些土地当中,大概有六个省市,包括北京、上海、广东这些比较发达的地区,人均占有的可耕地量只达到0.8亩。全国是1.39亩,达到了世界粮油组织提出的警戒线水平,就是不能再低了。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